正文:4.2 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的路径设计
4.2.1 高校应改进、增设“应急”课程,建立教育常态机制
依托和改进体育课程,增设“应急”必修课程。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体育(院)校和部分医学专业开设“应急”专业课程(安全防护和急救处理、生存技巧等),但课程开设的学期较晚(大二、大三、大四才开设),这就出现了“真空”期,不利于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那就需要合理改进课程设置,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选项课(保健康复选项课)和公选课,但只是让部分学生接受了“应急”知识和技能学习,普及性不够。多数普通高校学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来源了体育课,但内容仅限于(运动中的突发事件,基础急救),全面性不够。各高校开展的相关课程(大学生安全教育等)内容不够全面(技能和操作内容较少)多为选修课(表二),且几乎没有模拟演习或仅有少部分学生参加。借鉴日本高校的模式,在新学入学后即参加“应急”课程(必须/必选)的学习,并在每年特定时期组织相关的大型实践型演习活动、讲座等,让大学生体会到“应急”能力重要性,建立教育常态机制,并通过各种方式及反复训练提高大学生与“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表二:全国部分高校相关课程开设情况
校名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分
开设日期
南开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选修
1
2008年
华东师范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选修
1
2010年
清华大学
军训
选修
---
2005年
湘潭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选修
1
2008年
大连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选修
1
2010年
中央财经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选修
0.5
2008年
上海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必修
1
2008年
北京工商大学
大学生安全教育
必修
0.5
2007年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选项课(康保)
选修
2
2005年
4.2.2 建设及优化“应急”课程的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
图三 “应急”课程师资队伍组成
在调查中发现,开设“应急”课程的高校师资队伍主要有体育教师和医护工作者组成(见图三),总体人数较少,且因为术业专攻不同而不能最佳诠释“应急”课程。日本高校对相关师资力量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并认为只有高校在专业上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更加完善国家的“应急”体系。日本高校新进的教师需通过相关课程培训才能正式才岗,并通过每年的定期训练提升“应急”技能(帮助学生成功逃生)。而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未开设“应急”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且大多数教师上岗前也未经过相关课程培训。现阶段,各高校可依托体育教师和医护工作者,延伸其本职专业,加强培训,优化现有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从长远看,还需加大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只有建设和优化“应急”课程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并保证教学质量。
4.2.3 加快制度落实和加大相关投入,保证教育教学效果
虽然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见表三),以强调相关教育的重要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4]。但对大学生的“应急”教育现行教育相关法律中未作硬性规定,造成了各高校对“应急”教育都不够重视。因为教育理念和经济开展水平不同,在我国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相关教育规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首都教育安全稳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京教工[2006]17号)[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2008级大学新生中实施〈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的通知》(沪教委保〔2008〕23号)[6]等)和建设了相关体验设施和场所,并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大学生基本能力之一的“应急”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快制度落实和加大相关投入,保证教育教学效果。从“软”、“硬”二方面对提升大学生“应急”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表三:相关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颁布部门
颁布日期
《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
国家教委
1990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教委
1992
《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
国家教委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教育部
1998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教育部
2002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教育部
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十届全国人大会
2007
《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教育部和公安部
2010
4.2.4 提升大学生自我素质,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
重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优良的身体素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才能更有效的躲开危险,摆脱困境,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遵守国法、校规,减少隐患(宿舍内电器不合理使用等);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学习,提高忧患意识。通过各种手段的自我锻炼,提高心理承受力。提升大学生自我素质,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以“点”带“面”提高全民“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2001,6(3):92-96.
[2] 董佳琦.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日本大中学校及消防部门的社会防灾教育[J].KYLN,2003,(7):65-71.
[4] 百度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7495.htm
[5]大学生安全知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2008级大学新生中实施〈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的通知》(沪教委保〔2008〕23号)2008-08-1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