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摘要:
课堂提问做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实际,从设疑新颖,激发情趣;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变直为曲,引人入胜;巧选角度,变中求异;分层设问,化难为易;迁移提问,联系实际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新颖;契机;变中求异;分层;迁移
正文:
《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心中腾起疑云,从而进行积极地思考,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提问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1、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要选准提问的角度,讲究发问的方式,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并力求新颖,切忌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执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以下三种表情:

让学生讨论三幅图分别代表什么表情,然后告诉学生这是赵太后的表情变化顺序,并趁机发问:“你们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吗?”这样由图画的方式引出问题,学生立马就被课文吸引住了,急于对课文进行探究,并且心中有一条清楚的脉络线索去理解文章。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的“障碍”,形成一种心理上的 “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从而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自然地水到渠成。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但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得一踏糊涂。
3、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比如学习《愚公移山》,讲“孀妻”的“孀”,可以设计问题: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寡妇,从而也就明白了“孀”的意思。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可以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曲折而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贵曲忌直”就是这个道理。
4、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课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程序化,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选准角度,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引导他们进行异向思维。如:学习《扁鹊见蔡桓公》时,教师在归纳总结刻画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的目的时说:“你们说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可笑、可悲、可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同学们能否换个角度,用今天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两个人物呢?”有的学生说:“桓公不听医生的劝告,盲目自信、丧失生命固然可悲,但作为医生的扁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尽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规劝方法呆板,力度不够,有臣卑思想。”这样的提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敢于反驳前人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虽然见解稚嫩,但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拓展,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得到张扬。
5、分层设问,化难为易。 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课文深处思考,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学生可以毫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