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正是《课标》精神的充分体现!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更是高考的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自觉地肩负起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重任。
那么,语文教师究竟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担当好这份责任呢?笔者建议:
一、善于发掘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动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动力在哪里,功利一点讲,就在应付考试,但这只是肤浅的片面的乃至畸形的渗透,个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寻找快乐,感受美,以及在此基点之上衍变出来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将传统文化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因为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儒家养德,道家养身,佛学养心。儒道释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比如,儒家人格的忧道尚德、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敬业乐学、尊师重道、以德交友、严己宽人等;道家人格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真率旷达、虚怀若谷;佛学人格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净、心静性洁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整理、研究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新世纪人格重塑的精神资源。而一个中学生心目中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往往会折射在他的语文老师的气质修养、文化底蕴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点不同的层面上去发掘原动力,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的赞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唯有如此,学生也才能把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自觉。
二、要善于培植渗透传统文化的生长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直接反映生活直接传承与教化文明的学科,课本也好其他读物也好都蕴藏着特别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培植好渗透传统文化的生长点,让学生自觉顿悟乃至运用其中的精髓。比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以挖掘诗歌思想内容为渗透生长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体现留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宋代王安石《梅花》诗中的“凌寒独自开”,则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任何枯燥无味的说教。再如在学习经典论著中就以探究儒家精神为渗透生长点。经典文化著作,是高中必学的一个知识点,利用它们来探究儒家精神,从而弘扬儒家的“兼济天下”思想,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孔子“辙环天下,卒老于行”的精神力量支柱,探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讨儒家“仁政”主张在春秋战国的遭遇,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和儒家“孝道”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等,通过这些学习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论语》的精神价值,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还如阅读文学名著,就以个性诠释为渗透生长点。高考要求学生阅读九部名著,我们就结合选修课程的教学,进行阶段性的布置,并分别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进行阅读、延伸、探究工作。除了要求阅读外,还要求学生要进行个性化的点评,以求达到深入探究,学有所得的目的。在阅读中交流,尝试名著探究,进一步发挥阅读独特的教育作用,也是一种心灵的过滤和对话,它会使学生对世事人生有更明晰的了解。
三、要善于创设渗透传统文化的情境。
语文教材充溢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设传统文化的情境与氛围。而这些情境与氛围包括: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传统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③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情景和氛围营造好了,渗透进的传统文化因子就会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⑤问题情境:在适当处设计一些激发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情趣的问题,让学生广泛而自主地探究,强意识地受到传统文蛤的浸染,从而夯实人生的修为基础。当然,在情境与氛围营造过程中还得讲究有的放矢。譬如现在的不少学生缺乏理想,没有追求。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屈原列传》、《涉江》等篇目,以屈原的事迹为榜样来启发、引导学生。如《涉江》中“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以比兴、象征之法表明诗人幼小立志,终身矢志不渝,并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的行动始终为其理想而斗争。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反映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