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对自我调节的干预计划综述2.1自我调控的前提条件一些研究者在实施自我调控计划之前有以下一些假定。首先,学习者必须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他的行为是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其次,学习者能对所参与的活动有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能力;再次,在自我调控进行之前,要先有学之后的学习表现有评价标准;最后,自我调控的过程是要能够调节个人因素和学习表现的(Schunk,2005)。
2.2 具体的干预措施 对自我调控有影响的干预主要是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这些方面着手的 (Boekaerts et al., 2000; Schunk & Zinnerman, 1998)。
“学会学习”的干预计划(Hofer, Yu & Pintrich, 1998; Vanderstoep & Pintrich, 2003),主要是从认知和动机的角度来教会学生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发展了一个repertoire学习策略方面的干预,包括对信息处理,考试准备,目标制定和时间管理等的策略介绍。这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降低了考试焦虑症,但是干预是发生在实验室里的而且不是针对某一门具体科目展开的。 Meece, Blumenfeld 和Hoyle (1988)在从学习目的的角度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有精熟目标(mastery goals)的学习者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认知方面的学习,比如: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复习自己不熟悉的知识。Elliott 和 Dweck (1988) 在实施自我调控的干预计划中发现教师对学习者的反馈评价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自我调控的表现。Meece等和Elliott等的干预措施都只是广泛的对学习者的某一方面进行干预,并不全面。FCL(fostering communities of learning)干预计划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并通过提升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相关领域的认知都得到了提高。这个干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并没有并没有配备固定的课程的。这个研究主要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对学生自我调控的干预(Brown, 1997)。种种研究表明干预计划和自我调控是互为因果的。
3. 实际阅读教学中的现象学习者通常很难实现并坚持自主的阅读活动。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元认知水平不够(Brown,1975),不知如何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能力 (Brown,1978),当学生单独学习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无法坚持或者不知如何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Brown, 1997) 。这些行为反过来又阻碍了他们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让学习者有“习得无助”的体验(Dweck,1975),此外不知如何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兴趣点,缺乏深入阅读的动机都阻碍了学习者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二.干预计划1. 学习者背景 计划实施对象是内地男女同校的普通高中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学习者群体的阅读能力有层次差别,同时又已经学习了一些阅读的学习策略并且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不会自主阅读,也较少有机会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者主要是在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氛围中进行阅读的。
2. 实施过程干预主要通过对学习者阅读活动的指导开展,是学习者的一种课外学习活动。保证每周一次的干预,学习者每周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合作对象,阅读材料和求助对象等。
干预主要先是由教师的帮助(主要按照计划中教师的教学指令进行阅读)下完成第一次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会观察和模仿干预的方式,然后从尝试适应应用干预手段到内化为自我干预,最后灵活的应用干预的方法,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并且随着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研究者将分别会在干预计划实施前,实施中(第三个月),实施后(第六个月)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调整干预计划。
3. 预想达到的目的 在实施干预计划三个月之后,学习者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干预计划坚持小组阅读活动并能很好完成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指令;从第四个月开始学习者能逐渐脱离教师的帮助,转而在同伴的合作帮助下继续坚持阅读活动,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能自主的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指令作相应的修改,来符合自己的阅读需要;小组阅读活动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学习者预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如无需他人(教师或同伴)的鼓励和督促,并且能根据阅读材料和自己的状况自行设计指导阅读的问题。这个阶段的调控是较高层次的,较难实现的自我调控。
4. 评估手段4.1.教师对学习者的个人表现的评估 教师应该关注对学习者的个人进步进行评估而不是与其它学习者相比较,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的表现进行评估(Rosenholtz and Simpson, 1984)。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进行。
4.2. 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表现的评估用MSLQ(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的问卷调查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调控状况(转载自:Schunk,2005)。
5.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现象的干预计划 根据Paul R. Pintrich 的理论框架并考虑到影响自我调节步骤的其他因素,笔者设计了一个干预计划,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进行干预。教师的教学指令是以文件夹的形式事先提供给学习者的。在干预阶段,要求学习者记录每次阅读活动的时间,参与的人员和具体完成了哪些指令,回答了哪些问题,并且每次都写明有哪些困惑的地方或者需要提醒自己下次阅读活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会定期查阅学习者的文件夹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帮助,调整干预指令使干预达到最佳的效果。
5.1考虑,计划和激活阶段:
自我调控的范围 |
自我调控干预 |
认知 |
指令1:明确阅读材料中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学习。 指令2:对这感兴趣的内容了解多少?(对模糊的内容通过与他人讨论或自己查资料的方式进行厘清) 指令3:打算用何种方式来进一步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用记笔记,通过调查、访问等手段来获得知识等) |
动机 |
指令1:想在这次学习中获得什么回报?(争取的到教师高的评价?为了满足对相关内容的好奇心?其他?) 指令2:是否有能力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若不能达到,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调整? 指令3:这次的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如果不适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调整? (指令2和指令3的调整方式:通过和教师讨论,调整篇幅,降低或提升难度,求助于其他资源等) 指令4:这个学习任务为何令人感兴趣?有哪些重要性?有什么实用价值?(通过学习让我了解了阅读学习和自我调控能力互为因果,我觉得可应用到我自己的学习中) |
行为 |
指令1:制定阅读时间表,合理分配成员的学习任务。(可以在自修课时独立阅读,在双休日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 指令2:打算如何来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团队成员互相呈现学习的内容,通过测试的方式检查自己的成果) 指令3:定期记录学习进度 (如:记录看了多少页,完成了哪个任务等) |
环境 |
指令1:班级或周围有哪些会影响学习效率? (图书馆是否有足够的资料提供?小组成员是否配合?是否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指令2:当学习出现困难时打算向谁寻求帮助?(自己网上查阅?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等) |
第一阶段在认知方面,学习者通过对阅读材料相关知识的厘清,有计划的激活先前的知识,激发了学习者的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而指令3帮助学习者明确该用何种学习策略继续阅读活动;在动机方面,学习者对阅读材料难易的判断,对自己阅读能力的认知有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对任务价值的认知让学习者更有动力继续阅读,而指令1对学习者目标取向的厘清,不但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目标取向,自我改变认知或者通过教师的帮助改变认知进而改变目标的设定方向(以求学为目的);在行为方面,时间表的制定,学习结果的自我或他人的评定,学习进度的记录等都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开展阅读活动;在环境方面,学习者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判读可以帮助学习者自己或求助教师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如当学习者意识到图书馆资料不够时,他可以自己网上查阅,或者寻求教师提供资料等。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