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本文在简明阐述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稳定、可用的认知结构的三大教学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四种知识同化模式,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有意义言语学习;课堂教学;优化
一、引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行为必然呈现多元化,再现的和探究的学习认识活动应统一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形成优秀的课堂实践:一方面要克服把学生当成机器的无生命“填料”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因片面夸大探究学习作用,而出现的一种“拼盘”表演秀类的课堂。具有客观、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是动态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如何科学高效地引导学生获取它们是每一个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概述美国教育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结,信息输入不仅是新知识的吸收,同时也调动原知识结构中和新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原结构在学习过程不断发生量变乃至质变。该理论中的有意义学习、课堂学习同化模式对提高一些结构良好的陈述性知识的去情境化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三、基于“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优化课堂教学实践㈠ “有意义学习”与新认知结构建构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新材料本身与原认知结构有内在的、非字面上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地把新材料与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观念加以联系的心理倾向。笔者充分利用两大条件,通过找点、构网、聚合三大策略,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清晰、稳定、可用的认知结构,极大优化了课堂教学。
1、找点新认知结构的构建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图式),即寻找一个同化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学习知识起到固定作用的观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其植入到原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上。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取英汉迁移、学科共享、原网提取及经验交流等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
2、构网在找点嵌入的基础上,对新旧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即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类化后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网络结构,并通过新知识的不断纳入和分化使其不断完整。
3、聚合建立起新体系后,将所有相关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比较明确区别、联系,消除可能的混淆,并以不同的关键特征为根据在各项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精细的联系,使其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笔者以时态为例,详述找点、构网、聚合三大策略的课堂实践。
在找点阶段,笔者采用学科共享策略从数学知识中找到数轴这一同化点,将时态知识同化到一条直线之上:以原点为中心,代表现在;负数轴部分为过去;正数轴部分为将来。所有动作都可以看成是在数轴上移动的点,当点移到不同的位置,对应相关的英语时态。如图1所示:
图1我们将上图在构网阶段继续扩大为图2:
图2当动点A在负数轴移动时,即使无限接近原点(现在)也为一般过去时。新知识继续纳入、分化使图2扩容为:
图3即当动点A处于持续运动状态到达原点,与现在发生联系,为现在完成时。如继续运动或对现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时,为现在完成进行时。例如:
A: Why are you so hot?
B: I have been playing football and how I wish to have a cold drink.
在聚合阶段,笔者利用图3 将整个与完成有关的时态概念纳入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帮助学生区别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将来完成时及将来完成进行时,使它们在数轴上建立明确、清晰和可变的联系,完成英语完成时态概念的聚合。尽一步分化加工,该数轴适用于所有时态概念的认知。
㈡ “课堂学习同化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奥苏贝尔把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称为“同化”,其核心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包括三种模式:上位学习——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即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归纳和概括;下位学习——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即原有观念较为概括,而新观念则较为具体;并列学习——新观念与原有观念处于并列地位。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将其具体为四种意义接受模式:由上而生、由下而生、平行移植及上下交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