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 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
胡锦涛总书记告诫老师们要做一个“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
2.2.1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知识要有事业与职业的目的,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这种本体性知识有如下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例如有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实验知识、观察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能够清楚表达出来。然而,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唯一保证,即光有本体性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
2.2.2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然,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主张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例: 文、体 综合知识、社会知识等等
2.2.3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
教师的实践知识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显然,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于是它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2.2.4条件性知识--成功教学的“金钥匙”。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所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每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只有管理才能出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管理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力、谢世腰主编·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本书编委会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与案例精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魏书生著·如何当好班主任·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4.关文信主编·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杨同银主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