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本文首先就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进行区分,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又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说明。
关键词:班级管理 课堂管理 认识
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而课堂管理却是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班集体,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为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由于当今中国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堂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1.班级管理方面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的基层单位----班级实行的动态管理。班级管理包括课堂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即协调课堂或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健康的课堂气氛或班级风气。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组织,促进,协调,维持,教育等五个方面。管理过程又同时是教育过程,管理的五种作用不仅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实施,而且他本身就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规范和约束,他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在管理中具体要做到
1.1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目标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因此对班级管理首先要制定目标,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1.2形成良好班风
用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对错分明,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
1.3健全组织机构,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有了这些人,才能带动全班同学,也能使班级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两周内,在初步了解班级情况,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建立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并指导其正常有序高效运行,为班级学生服务。
1.4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典范,要做到身体力行,对班级管理要管放自如,宽严有度,做到奖励与惩罚并存,公正公平教育每一个学生,处理每一件事情,特别是要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4.1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师德的基本内涵概括的讲,是一个教师人格、能力、价值观三大维度构成的综合体,其核心内涵是服务。在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以人为本、时代精神、平等合作、为人师表四个关键用语。
一个核心:服务。现代师德的核心是服务,集中表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包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4.1.1能力是基础。现代师德必须具备创造性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学习能力;兼收世界文化精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能力;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创新能力。
1.4.1.2人格是动力。健全的教师人格是师德的根本,崇高的教师品质是师德的灵魂。现代师德必须强调独立自尊性和民主利他性这两个人格特性。
1.4.1.3价值观是方向。师德在促进教师主体内在知、情、信、德、行诸因素协同发展,舍弃旧传统,在弘扬新道德的过程中,其必备的价值取向不能丧失,如科学精神、人文意识、奉献品质、创新观念。
四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时代精神、平等合作、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爱为核心,以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为趋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教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现代教师非常强调平等与合作的理念,平等是尊严的要求,合作是发展的基础;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起表率作用。
1.4.2班主任老师要有完善的人格的魅力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成为正直善良,懂得自律,不妨碍他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是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再次是教育他们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心尽职,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在分层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德育内容随之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只是很少有人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
用教师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我们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这种阳光的味道是不可少的。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责任心,二是爱心。有了责任心,就会用心去做事。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说过:“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2.课堂管理方面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在课堂完成,所以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加强课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意识到,上课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他们整体学习素养的表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造就自主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巩固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2.1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职责
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职责基本包括以下方面: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教师的教育威望;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建立积极,有序的课堂规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要了解学生,确立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行为的主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地要求学习,自然地要求上进,能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人”为“我要做好人”。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