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表现一: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说,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表现二: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笔者调查发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因上课离题或提问宽泛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而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活动。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典型。
表现三: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小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常常表现为“学大于教”。当前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语文博大精深,每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如果事无巨细,最终只会导致单调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能忍痛割爱,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就不敢放手,要么自己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叫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兼而有之。试问如此翻译下去,学生还有何兴趣?其结果不难猜想,学生谈文言文色变。学生真的就不会翻译吗?可他(她)课堂翻译了呀,更何况他们手头都有一本文言文翻译的材料,不懂的自己可以问可以查,这种课堂叫学生只是翻译,无疑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我在教学《琵琶行》时,确立了“品评诗情”教学目标,从诗情入手,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情感,然后分组研讨,含英咀华,最后以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下联结束。学生学习热情高昂,直到一位同学对出“共奏高山流水情”下联后在欢快掌声中轻松地结束了本课。
(二)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2、跳跃讲读。一些较长的二、三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
3、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4、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应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着手。
1、提高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尽管输出的信息是很大,但学生的接受率低下,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必须高于70%。否则,教师作了近一半的无效劳动,效率当然不能算高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弄清他们的具体情况,包括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心理状况等。然后才能确定该怎么教以及教什么。教师的教法,必须依存于学生的学法。也就是说,学法决定了教学方法。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对教师所输出的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
2、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受益面。教师讲授的内容,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每次考试时,我注重情况反馈,有时在试卷后附有调查表。因人制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着眼大多数,兼顾两头,让差生跳起来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输出的信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才是有效信息,受益面就扩大了,效率当然也就高了。面向大多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理论上讲容易,实际做起来就困难了。除了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制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应试教育”的干扰。我们应抛弃靠牺牲大多数学生而换来少数人升学的教育思想,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