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三、进行体育生活化教学
2、3、1、小学低段体育课中进行创编体育生活化游戏
小学低段正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这个年龄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还在发展初期,他们的兴趣很广泛,也会对新奇的东西很好奇,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上也表现出不同。我们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选择一些符合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的项目穿插进去,既活泼了课堂气愤,又增加了学生兴趣,同时还有效地学会了体育基本技能。如小学低段的体育课中,我们引进了跳房子、徒手游戏、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跳皮筋等游戏内容,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游戏过程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3、2、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气候情况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
江南的气候四季分明,并伴有梅雨季节。以往在雨天由于缺乏游戏内容体育课大多改为自修或以下棋、讲故事等来应付,而引进体育生活化教学后,我们可以在雨天上体育课时同样让学生开心、愉快,并且能学到知识,如雨天室内课,可安排学生玩拍三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完成三角的折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合群、友爱精神,在拍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在室内踢毽子、抓子、做做徒手游戏等。春冬季节,天气寒冷,为了使学生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趣味性强但运动量不是很大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滚铁环、打陀螺、跳绳、跳皮筋、扔沙包等,改变以往冬季学生怕冷不爱动的局面,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耍,既开心又学到了抛、跳、躲、闪、挥臂、抽打等动作技能,达到体育课预期目标。夏秋季节,天气干燥晴朗,学生的衣服穿得少了,身上的束缚少了,玩起来特别轻松。因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打弹珠、爬竿、过云梯、拍三角等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广阔得户外场地中感受运动与游戏的快乐。
2、3、3、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运动量,安排适宜的生活化活动内容。
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课前适应小运动量,以热身为主,为此,我们可以选择诸如跳皮筋、踢毽子、武术等活动,既活动了关节,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整堂课运动量最大的课堂过程中,又将较剧烈的活动与体育项目相结合,如跳绳、拔河、大陀螺、爬竿等,既具有较大的运动负荷,又易于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根据整堂课的运动发展要求,课后是放松全身的过程,我们可以配合适当的如跳房子、扔沙包、滚铁环等情趣放松活动,整理全身,以保持身心的均衡发展。
策略四:情境法教学的运用
2、4、1、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描述活动情节、过程,以及角色对话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参与。
2、4、2、运用图画显示创设情境:即用图板(小黑板等)标示活动路线、方向,用挂图显现动作形态、过程,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以及在场地上描画“河沟”、“鱼塘”等。
2、4、3、运用歌谣口诀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把技术动作要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谣口诀,使朗诵与意念相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尽快领会动作要领。
2、4、4、运用动作模仿创设情景:即把各种角色,通过形象的动作表现出来。如象行、马奔、兔跳、鸟飞,以及人物的举止形态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如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
2、4、5、运用声像工具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和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当我们学习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有条件时常常观看技术电影及录相,分析动作要领,观后使学生直接感受技术要点。
2、4、6、运用大自然中的景象创设情境: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学习短跑时,创设“穿过小树林”的情境。
今天的儿童、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成人未曾经历过的。我们要利用孩子具有积极向上、敏感、可塑性强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充分利用体育课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技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负起更大的责任,使他们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上好小学低段体育课,一个环节不能少,态度决定着这一切。
[参考文献]:
1、齐占民:《新课标如何上好体育课?》
2、梅 俊:《兴趣是活课堂之“水”》
3、梁文忠: 《素质教育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