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虽然我所带课的班级学生组成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对家访工作一直非常重视,针对当前下岗职工增多、离异家庭增多的情况,我经常有目的地进行家访,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家访及时地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用我一颗火热的心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能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家访工作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家访工作,并且善于做家访工作。
四、值得提倡的几种家访模式
1、带着赞美去家访
老师一般都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才去家访,其实那个时候,学生从心里是不欢迎你的,甚至是惧怕你的,家长听到孩子犯了错误,也是很难堪的。在这种情况下,家访的效果可想而知。与其这样,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带着赞美去家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宜多鼓励,忌多批评,带着赞美与欣赏的眼光去交流。
2、找个地方去家访
家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去学生家里。我还遇到这样的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分居两处,平时都忙于应酬,孩子住在爷爷家。我到哪一家都觉得不适,我灵机一动,分别打了三个电话,把他的爸爸妈妈和他都约到了离他家较近的一个茶社里。在温馨的环境中,我们的观念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出发,很快达到了共识,而且我观察到,原本不算和谐的家庭在那样的氛围中显得很温馨。对于孩子而言,那种场合,那种感觉,那些话语,也许会终身难忘的。既达到了家访的目的,也保护了孩子那颗自尊而脆弱的心灵。
3、接受邀请去家访
教师如果换了一种方式,不再搞突击,而是在家访前,让希望老师家访的学生递上纸条,上面写明要老师家访的理由、需要老师和家长做怎样的沟通、家访的时间。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学生都主动递上了邀请书,写得有板有眼。在家访时,我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家长谈话,有些学生不好说出的话,我可以替他说。比如一个学生嫌他母亲在双休日经常带人回来打牌,干扰了自己的学习,我就委婉地提出假期一定要多陪陪孩子,更不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比如孩子嫌他母亲太唠叨了,我就向她指出提醒孩子学习是好事,但任何事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征求学生意见后去家访,使我的家访更有针对性,更受学生欢迎,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4、避着父母去家访
有时家访可以避着父母,在学生家里,和学生促膝谈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很坦诚地交流。因为爸爸妈妈在场,有些话就不太好说,说重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轻了,隔靴搔庠,达不到效果。这与学校谈话也有区别,在学校,老师在学生的眼里居高临下的;而在学生家里,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朋友,距离感会消失,对立感会荡然无存,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学校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家里会迎刃而解。
家访是“教育即服务”的现代教育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优质服务。家访有利于家访能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教育的有效性。家访有利于强化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意识,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在校外的继续,要使家访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及家长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层次进行,以情感心,以理服人,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家长在愉悦的谈话中转变观念,理解老师的苦心,领悟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做到接近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家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应做细致的工作,勇于探索尝试,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