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语文课程整体把握与语感能力的培养之间具有许多共性,存在着特殊关系,但由于人们对语文课程实施认识上的限制,还没有在教学中真正发挥这些共性和特殊性关系所应产生的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和积极尝试,无疑是有意的。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整体把握 语感能力 培养
语文课程的整体把握和语文课程实施中的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新课程的两个重要理念,共同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反映了语文课程新的面貌。然而人们在理解和实施中,却往往漠视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相得益彰的因果关系,只是把它们作为孤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各行其是。这不仅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整体把握的内涵,也违背了语感培养的自身规律,因此,在对语文新课程的理解和实施中,加强二者的联系,突出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就是显得十分必要。
一、语文课程整体把握的本质及要求
语文课程的整体把握是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性提出的,它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具体的操作要求,其内涵与要求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语文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完整性。整体把握的确定是基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因素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生活化语文课程的确立,使这种丰富性更加突出。这些丰富的构成因素无论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还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都是统一的,它们之间构成十分密切的联系,任何因素的缺席和误读都会影响其客观性和完整性。以语文课程实施的最重要依据语文教材为例,作为语文课程构成的重要因素,它自身也是一个具有体系性的完整存在,这个体系性体现在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情感渗透与价值观培养的关系以及奠定基础与发展素养的规律等等的有机结合,更具体的文本教学,也要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把握,文本作为构成教材的具体内容,它同样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因此,对内容的解析要联系形式因素,对重点的把握要有充分的非重点内容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内容联系性的挖掘,实现整体把握。第二,通过体验和感悟的形式获得对内容的综合理解,整体把握的重要方式和最深刻的程度是整体感知。语文教学实施中的传统和语文课程的把握方式是单纯的讲授和分析。由于这种讲授和分析本身存在着取舍,从而造成了整体性的丧失,即所谓的“肢解性分析”、“断章取义”、“碎尸万段”等等。但这并不是造成传统语文教学整体把握缺失的全部原因,在对传统教学“肢解性分析”的反思中,方式的反思还存在着局限,即单纯的讲授,只能是外在的理解,只有进行体验和感悟才能将教学内容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形成整体。语文课程标准与整体把握相对应,特别强调体验和感悟,要求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在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中,从构成内容全部因素的内在联系中,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内容的因素进行独特的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整体,只有进行体验和感悟才能改变单一的讲授对文本理解带来的肤浅和片面,由于感悟和体验本身就是对感受和体验对象通过综合和联系而获得整体性把握的过程,因此要达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整体把握,感受和体验是不可缺少的。
二、与整体把握相对应的语感的整体性
与语文课程整体把握的特点和要求相对应,语感具有整体把握的特点,这是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的关键所在。语感的整体性就是对课文整篇通体感知。对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不加分解地混沌把握,能够理解文本的重点语句并能使用这些语句贴切地表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做到完整而不肢解的形神兼备的把握。由此构成整体把握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迁移的机制。(一)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这种反映包括直觉性,即它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本能的反映超越了中间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自然地识别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整体性,即由于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素、词意、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具体与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体验性,即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作出正误的判断而且能够对于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作出判断,人们在对言语感受进行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信息,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受到陶冶。(二)从上述语感特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构成综合性的各个因素共同处于一个整体中,在这构成因素中包括语言学知识、语用学原理内容因素、形式因素以及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语言交往的实际经验,这些分属不同类别,处于不同领域的各种因素聚集在语感能力中,使语感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因此形成和培养语感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积累和运用实践,只有将这些积累通过运用实践,逐渐构同、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形成和发展语感能力。语感的整体性特点要求语感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综合性培养和训练,即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运用训练。(三)语感培养和实践的方式是体验和感悟。语感能力说白了就是感受语言的能力,是充分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相结合所形成的悟性。因此它才能够面对具体的语言对象,超越分析、归纳、概括的中间环节,直接参破内涵进入本质。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和推行的方式,是与整体把握的要求一致的。从语文课程整体把握相对应的语感的整体性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语文整体把握的内涵中应该包含语感的整体性,它们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定语文教学“语感中心说”,但它仅仅是中心而不是全部内容,而整体把握作为语文课程整体理念之一,它必然包含着作为语文教学一项核心的内容中语感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整体把握与语感的整体性是相得益彰的。只有确立和实施以语文课程整体把握理念的教学,语感的整体性特点才能被强调,而语感整体性被突出,反过来也能强化整体把握的实施。
三、整体把握与语感能力培养的相互作用
整体把握与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新课程两项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无论是整体性特点,还是体验、感悟的方式具有本质的相通之处。因此发挥它们的共性价值,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和有效迁移成为落实新课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的途径。(一)通过整体把握培养语感能力。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以此作为对整体把握与语感能力相结合分析的依据,最基本的解释对语言语境的强调,即要将语言文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完整地理解其深厚的意蕴,如果对构成语境的因素的一些内容无意中忽略,甚至有意漠视,那么就无法把握它的真正内涵,传统教学中的那些观念和做法,因漠视语言的整体性,不能有效地通过语言环境对语言进行整体把握,因此虽然也有致力于语感能力倡导的,但无法真正实现目标,其症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整体把握的大理念。所以整体把握是语感能力培养的前提,整体把握的成果可以作为语感培养的直接经验和方法,运用于语感教学中。(二)运用语感能力的培养促进整体把握。整体把握和语感能力培养的实施都需要有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这种整体意识的培养除了具体教学中的强调之外,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无意识的渗透,这是对于学生语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更深刻意义的方式。而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语感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出的整体意识,对于规范学生的思维促进整体把握的实施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语感教学实施中所培养出来的语感能力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的结果,带有明显的经验性特征,具有普遍性。因此语感教学中所获得的能力有些则可以直接运用于整体把握教学中,有些则可以通过迁移在整体把握教学中发挥作用。(三)将语文课程实施中的整体把握与语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前面分别从整体把握对语感教学的促进作用和语感教学对整体把握的影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它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他们都是构成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整体把握原理和它们之间存在的许多共性及特殊联系,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将二者有机地融于一体。首先,在整体把握中对构成整体的各个内容自身的整体性予以重视。语言作为构成语文课程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应得到重视。没有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就不可能实现科学的、完整的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把握,而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整体把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次,充分全面的知识背景及强调语境的意识是语感整体性的主要特征。对于具体语言对象而言,充分全面的知识积累一方面要关注具体语言环境所涉及的和展现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知识和经验储备进行调动,从而改变整体把握中一刀切式的结论的出现。通过语感教学,促进整体把握的个性化,使整体把握内涵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