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放假了,偶尔也会收看一些电视节目。每周六中午,中央二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环球驿站》,最近一直在播《未来超模12季》。既然是选拔,就必须有残酷的淘汰,每周都要淘汰一位选手。每期,都设置了不同的项目,考量未来超模的各方面的素质。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在每期的篇末,当参赛选手完成指定任务后,镜头都要切换到评判的席间,这些评委对每位选手的评价,有些是近乎苛刻的,有些是不掩盖自己对某位选手的喜爱或嫌弃之情。比如,有一期,一位选手一直以来的面部的表情都只是一个模样,一位评委直言这位选手看不到她的多面性,如若不能克服的话,将予以淘汰。对照我们国内的选秀节目,似乎在评判的环节往往采用的是“暗箱操作”的方式予以屏蔽,因为,一旦将评判过程曝光的话,可能会给评委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是在某一次的选秀节目上,由于一位国内的评委话语过于尖刻而遭到网友的群起而攻,最后“落荒而逃”吗?因此,大凡评委的点评,往往不痛不痒,难以体现评委的“应有水准”。而在《未来超模12季》中,每位评委都能较为公正、客观、中肯且恰如其分地评价每一位选手,就算对选手在某一个环节的表现不满意,否定后又会很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建议。因此,比赛虽然惨烈,但离开T型舞台的每一位选手都能带着收获离去。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我们当下的课堂与作业批阅。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不切实际地加以赞赏,使得表扬变得“无比廉价”,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给学生以激励,因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于是,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这样的一幕幕:只要是在课堂上张口回答问题或读书的,教师总能不吝啬赞赏激励的话语:“孩子,你棒极了!”“孩子,你真厉害!”“孩子,你太了不起了,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竟然只念错了十个字!”……掌声四起,夸奖声不绝于耳。笔者不禁要问,他是怎么棒的?他厉害在哪里?一段话错了十个字,这样的错误率还不够高吗?这样的赞赏有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样的评价难道不是在对错误“推波助澜”吗?
另一种极端——那就是过于严苛,一味地“挑刺”、否定。“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到底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同在一间教室里,同样一位教师教课,你怎么就学得比别人慢好几拍?你是怎么回事?”“这样解题,你想气死我是不是,脑袋究竟长在哪里了!”……尽管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能给学生以点拨、点窍,一味否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将学生推到某一课程的门外去。而这,是教育工作的大忌。
老外评委对未来超模的评价,应该对我们的教育评价(课堂评价与作业评价)提供了借鉴的作用。教师要努力避免以上列举的两种极端的评价,竭力给学生以中肯且恰如其分的评价。 中肯的评价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真挚之爱 每位学生都是一盏渴盼被点燃的灯火,教师作为秉烛者或是火石,就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什么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跃动的,课堂活动一如既往地活跃,相反,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却表现出无比的沉闷与无精打采,支撑课堂“台面”的仅是寥寥无几的优生,更多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充当“看客”与“听众”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缺乏评价的艺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每一位学生都渴盼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与指导,在大班化的教学现状下,一节课想让全班所有学生人人都回答问题显然不可能,但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关注不同层面的孩子,在不同的课堂里,尽可能广地让学生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这是为师者必需的爱心。
为此,教师对于学习上暂时比较轻松与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提高要求,激发为主,肯定为辅。如:“你的回答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不错!但对于你目前的学习能力,老师希望你考虑问题时能更全面一点,再想想,怎样完善才会让答案更令人信服呢?”对于学习能力处于中游的学生,教师要多用眼神与他们交流,多给他们一些微笑,这部分学生是班级的中坚力量,若评价不科学的话,就有可能“丧失中坚力量”,成为“沉默的一边”。因此,对中等层面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赏“促”相济——既要赞赏学生的临场表现,又要用话语指引学生,促进学生将问题回答得更为完满。如:“你能从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有一定的新颖性,老师很赞赏。但当你再细细读文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视角可能有点偏颇,请坐下再好好读读文章,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所新发现的,谢谢你!请坐!”对于处在学习能力发展暂时迟缓与后进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赏“引”相随——赞赏为主,但教师还要予以必要的示范引导。因为这部分学生是课堂的弱势小群体,理应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他们,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的真诚提携,是让这部分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如:“孩子,你能开口回答问题了,这就是进步的开始。老师真高兴!这样吧,老师读一遍,你好好听,再让你模仿着读一遍,可以吗?看你的眼睛多亮啊,一定可以的。来,我们一起试试吧!”教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评价语,要能因人而异,要自然妥帖,不造作,不矫情,一切均源自教师的内心深处,只有源自师爱的评价语,在学生听来都是悦耳与甜蜜的。 恰如其分的评价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到位了解 教师,一定要能懂学生。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学生。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个性、学力、学习风格、学习状况等迥异,不可能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此,就需要教师对所任教班级的所有学生到位了解。
1.为学生归类。为了课堂或作业评价等的需要,一位教师接手一个班级一段时间后,要从学生的性格与学力等方面,为全班学生进行“秘密归类”,如,阳光开朗型、智慧待升型、内向内秀型、羞怯畏难型等,归类后,用不同的符号将这些类别的学生姓名标注出来,粘贴于教材的扉页处,待课堂评价时,心中有个底。
2.分类评价。对于阳光开朗型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多侧重于矫正与促进,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恳,这样的评价,为的是让他们的学习更为优秀;对于智慧待升型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多一些期待与点燃,撩拨他们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对于内向内秀型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与做的成果,以不断的激励鼓舞来引领他们的“发声”;对于羞怯畏难型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耐心与细心,以真诚的鼓励、呼唤、引带为主,多给展示的平台与机会,给他们壮胆、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