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培养对象在课堂上要活跃与踊跃,要敢于善于发表个人的观点。因为你要发言,就“逼迫”你必须时时思索,有思索才会发现自己的“浅薄”,知道“浅薄”才会“不遗余力地”苦读苦学,这样良性推进,在培训期间的每一天,你的日子都是充实与丰盈的。笔者建议,各位培养对象在培训学习期间要“高调表现”,这样你才会更快地被培训教师与学伴发现,这样课下找你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也就多了。这其实也是在无形中提升你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最后,培养对象要从培训中找寻乐趣。不要将培训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一旦楔入了任务二字进脑际,一切就变得索然寡味了。参加培训,是一种机缘,放下手头紧张繁忙的工作,腾出一块时间专门培训、学习,这是一种提升的快乐。只有心中有乐,学习培训活动才会变得可爱靓丽。当你精心完成的作业受到导师的肯定,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得到众人认可,当你的碎思奇想串接成篇成为自己的教育观点时,那一刻,你就会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寻找到学与思、思与写的快乐。 学校要不断催促助力培养对象的成长速率 借助外部智力,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培养对象所在的学校来说,是“一本万利“的大好事。目光长远的学校,一定会大加支持一线教师参与这样的培训学习,尽管有可能会在功课安排上遭遇到一点问题,但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这种困难是必须克服的。
培养对象学成归来,培养对象如愿“被认证”,这是学校的一种荣光,也是学校的一份优质人力资源。除了培养对象自身“要继续成长”的内在需求外,作为学校层面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给这些培养对象“压担子”——承担一定的指导教师工作,成立相应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工作室,以这些培养对象领衔,让培养对象将学习、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内化后的培训心得,“迁移”到校内的骨干教师的“校本培训”上来。让培养对象产生积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一来,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分享;二来,让培养对象有了充分的外部力量的干预,“停也停不下来”——因为你必须越来越努力,以自己的“再成长”引带更多教师的成长。
当有外地教育教学考察团等莅校参观、交流时,学校可以改变以往由校级领导接待的形式,可以将接待的“权力”下放给培养对象,让培养对象所在的工作小组接待、安排、展示;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可以让培养对象所引带的工作小组参加……学校积极开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展现他们、促进他们。
学校对培养对象要施以更多的人文观照,对在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中作出突出业绩的培养对象,学校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来促使培养对象学成之后有所为,有所用,有所得。
这样,就可以避免培养对象出现成长速率的萎缩,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状态,在教师专业成长路上不懈跋涉、永不停滞。而这,正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