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育人模式 创新 学生工作 科学发展
实践育人模式的探讨,是对高校育人方式方法的完善,也是推动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始终把发展与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新时期育人工作的新特点,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育人模式、学生党建以及学工队伍等角度着手,有益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探讨育人管理新模式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达到教师、辅导员、学生全员参与,实现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到毕业离校全程辅导,思想、学习、就业、心理等全方位支持,需要在育人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上共同促进。同时,学院的发展目标、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等都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学院领导至普通教职工都必须投入育人工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1、学生管理模式改革
学生管理模式的合理程度和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校的学风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且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影响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基础医学院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着力整合人力资源,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三维立体”式改革:对在校的三个低年级,实行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即一个辅导员在横向上负责一个年级的两到三个班级,而纵向上则负责了三个年级,这种横向加纵向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而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年级专门安排辅导员具体负责日常的实习派遣及教育、就业等工作,实行专项工作专人管理,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学生管理工作切实得到强化。
2、班级管理模式改革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基础医学院切实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旨在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建立了一系列的班级管理改革模式。
(1)班级导师制。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心做学生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具有奉献精神;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在职专任教师及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干部(正科级以上)担任学生班级导师。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解决专业问题、人生成长和心理情感以及交际娱乐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受到班级导师的精神熏陶,感受班级导师的巨大人格魅力。
(2)兼职班主任制。采用个人自荐、部门推荐、学院审定、学院聘任的方法产生。选拔政治思想好;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有较宽的知识面;能模范遵守师德师风;年龄50岁以下的本科以上学历学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
这些个性化的辅导教育,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品味。
3、辅导员助理
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优先考虑高年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担任辅导员助理工作。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顾问工作、集体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各种评优工作,协助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一制度的开展同样是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的“归位”,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功能。辅导员助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加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拉近了辅导员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他们之间的桥梁。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为主线,全面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基础医学院始终把学生党建统一于育人这个中心,坚持学生党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龙头地位,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进一步创新了学生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建立了一套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组织完善、方式创新、效果显著”的良好局面。
1、学生党支部构建创新
为切实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学院实际,建立了以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核心,高低年级互动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党支部的构建,改变了原来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年级党支部、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交流不足的缺点。一方面,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实行高低年级纵向结合成立支部,以老带新;其次毕业年级、实习年级分别单独设立党支部并以班级或实习地域划分成立党小组,实现了对党建工作的无缝隙教育与管理。
2、辅导员指导学生党支部
根据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由辅导员担任各党建工作的组织员,实行高低年级互动教育。对低年级学生,采取以“管”为主,对学生重点进行行为养成教育,逐步引导他们培养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对高年级学生,以“导”为主,着重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和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党建中的监督指导和教育管理作用。
毕业班学生党员单独成立毕业生党支部,也即第一学生党支部;以此类推,实习学生党员组成的支部为学生第二党支部。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下,依次成立跨大一、大二、大三和在校大四学生的学生第三、四、五和六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安排辅导员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辅导员相应地成为各个学生党支部的指导老师。
3、教工—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
以党建为龙头,实施教工—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以教工党支部带动学生党支部的成长、发展,同时为学生与专业老师的进一步联系搭建平台,通过开展相应的一系列活动来指导学生党员成长,促进学生党建。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创新拓展,也是开展“三全育人”的一项举措。通过开展专题挂钩班级学习会、党的理论和政策学习讨论会、医学技能实践探讨以及党员活动,加强学生党员与教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学生党员的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