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途径的研究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途径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互联网 sk001 | 邢莉娜 赵海军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高校英语;教学整合;途径;意义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是以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高校英语教学相结合,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介绍、整合途径及意义的介绍,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英语;教学整合;途径;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合理的、有机的将高校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具体实施等各个方面结合融为一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提升高校英语学科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迫使教育者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是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强调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实现英语学习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介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快速发展,国内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高校英语教学,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现实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在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费时多,但收效低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都在沿用传统教学法,学生对这种以讲授语法和翻译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没有兴趣,甚至反感。经过了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不能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不能和外国人直接进行流利的交流。虽然有很多学生顺利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人学考试,并取得较高分数,但其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却跟不上。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英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逐步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更换教材,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英语教改要向着时代性和适用性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总体现实取向。围绕这个现实取向,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才具有活力。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途径的研究与探索正向这一方向努力。

  随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现代教学新理念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如何把这些改革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是广大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课题。以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形势下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催生了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标准的科学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弄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成为提高整合课堂教学效果,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设置很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视频、动画、图片,给学生以乐趣,更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计算机交互学习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了英语,通过视频呈现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通过上网浏览网页查询信息,则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多种渠道获取学习信息。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途径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学科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粉笔教学”,学生只能坐在台下,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英语知识,内容也只是传统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学生被动,教师总是处于领导者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越来越能频繁的接触到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传统的英语学科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无法给学生提供自由、广泛的团体交互,而且这样的传统教学很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不能给学生充分机会来锻炼语言输出,这种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和反对。

  近年来盛行的网络环境下的“个体探究,团体交互”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整合途径新型探究。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能够自由的进行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与小组同学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是一同学习。在这样新型的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的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高校英语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为提高学生的各种英语技能提供了最大可能,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材料,一段时期后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都会得到显著提高;在线的英语听说训练具有真实交流情境下,能保证学生始终保持处在主体探究状态。新型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小组之内相互讨论之后得出任务的结果,能够体现英语学科交流的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英语学习资源共享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英语学习需要有大量的材料输入,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学习。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藏或是资源库,就英语学科来说,学校内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之前都是以纸质材料为主,不易保存,还占据很大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学习资源的来源不单单是纸质了,而是以信息网络资源为主的潮流发展。。信息技术是一下声、像、图、文并茂的新领域,这四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根据高校英语教材的特点,以及自己学校英语现状,建立电子教材资源库,为学生设置的听说、阅读、写作等内容,由易到难编排,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学习,学生通过教师建立的网站获得相关课文的背景材料知识资料、补充阅读联系材料等方面知识,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三)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将英语教材中的知识点激活,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如:有关“就业”这一热门话题,如何让学生就这个话题进行探究及相关问题的知识拓展,教师在课前布置给学生研究性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A组“中国大学生就业考察组”,B组“xx大学生就业考察组”,分别考察中国及xx地就业现状,C组“xx专业就业组”,在班级中开展,“我的就业观”系列活动,开展就业知识、英语演讲比赛、制作就业海报、海报标语、创建“就业调查班级”,D组“就业意向活动组”,学生自行组织,并组织并在老师陪同下参观xx市就业中心工作,同时走向社会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从而探讨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教师把学生的课外实践成果制作成网络课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规律、计算机水平和英语学科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采取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辅助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杂草科学《杂草科学》
《杂草科学》(季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江苏省杂草研究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农业科技刊物。以促进杂草防除科学的发展为宗旨,交流农田杂草防除技术...
粮食流通技术《粮食流通技术》
《粮食流通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国家粮食局主管、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全国以粮食流通为主题的科学技术性期刊,是粮食流通行业知名的...
职业技术《职业技术》
《职业技术》(月刊)创刊于2002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它以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技...
朔方《朔方》
《朔方》杂志,于196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4-1010/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评论、我与《朔...
电子学报《电子学报》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电子学报》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8600728;68600730,地址:...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463/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庆祝新中国...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