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理工类高职院校的课程中,《高等数学》是学生从中学升上大学以后最先碰到的“重头”课。学生普遍感觉是枯燥、乏味、难学,但《高等数学》又是理工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听懂、领会、接受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这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必须重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语言艺术的修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最基本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解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的“形象”,听得明白的道理。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规律的真理性、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更要使他们能体验感受数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智能。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一、教学有声语言运用的几大原则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同时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对于教师口头语言的重要性,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做的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捷克的夸美纽斯也说过:“具有良好的口语技能的教师,教起课来既使人感到愉快,又教得彻底。”
1、 口头语言要简明准确、严谨规范
“简明准确”是指教师应在定值的时间段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说出的每句话都有一定的信息量和知识度,充分发挥每句话时值的利用律,尽可能的做到简洁明了。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例如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在讲用凑微分法求不定积分时,用一句“能凑就凑,瞻前顾后”就可将很难表达的数学思想简单明了地阐述出来,学生还会记忆犹新。 “严谨规范”,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经常语言表述不严谨、前后表达不一致,学生听起来就会有困难,理解知识时也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述函数奇偶性判断时,一定要强调在其定义域内使得满足f(-x)=- f(x)或f(-x)= f(x),否则学生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做题时就会把在定义域内考虑忘掉从而出现错误。
2、口头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数学中数与形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数学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的特征,使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使概念具体化,深奥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如函数极限的定义,可以用“以x的某一变化过程中,函数f(x)是否无限趋近于某个确定的常数”来定义,并配合函数图象讲解极限过程,而不必用“ε-δ”或“ε-N”语句描述。同时,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通过适当的语言修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当解题思路受到碍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终于寻找到精妙的解决办法,此时说一句“山穷水赋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如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两岸高低各不同”来形容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真实目的,可以使学生对这种方法产生特殊的兴趣,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3、口头语言要风趣幽默、比喻恰当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首先幽默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如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 ,故意将“邪”读成“牙” ,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其次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就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最后幽默的语言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另外,恰当的比喻,还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并掌握。如学习函数概念时,我把函数符y=f(x)比喻为“加工厂” ,“自变量”比喻为“原材料” ,“法则f”比喻为“加工的方法”,“因变量y”比喻为“成品”,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法则f与自变量之间的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则f的作用,对进一步学习“已知f(x)的解析式,求f[g(x)]的解析式”和“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两种问题及其变式铺平了道路。
4、口头语言要善于设问、富有启发性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时教师要善于“引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如在学习罗尔定理以后,提出“如果将定理中的第三个条件两端点处函数值相等去掉,会有什么结论? 如果曲线用参数方程来表示,结论会怎样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揭示微分中值定理的实质.此外,语言的启发性还包括“以情感人”。教师如果没有满怀激情,其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其态度必然冷漠无情,不能感染、启发学生。课堂上老师亲切、充满人性化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学科,产生良好效果。亲切、充满人性化的语言还可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用这样的语言:“请某某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道题,谢谢某某同学的精彩回答,请你指出……,请同学们判断……”切忌不能这么说:“你怎么搞的;你上课老是走神;你怎么回事?算了吧你给我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