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我认为所涉及的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内容、形式、方法、学时、策略等,都应该有针对性、计划性、可操作性的调整。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效果。调整辅助对象,完成教学目标:帮助优生更优;辅助中等生力争上游;督促学困生有所长进。
针对《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要求,从今年开始,云南省初中毕业生学年水平考试中,思品、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各10分,由原来总分100分改为10分的考试改革政策,历史、思品、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它有这样一些正导向作用:一是明显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二是增强了操作性,三是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对此,我认为所涉及的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内容、形式、方法、学时、策略等,都应该有针对性、计划性、可操作性的调整。
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我在学校总体调整策略下,做出以下调整: 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效果。 在学校减少政治学科教学学时的情况下,1、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要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老师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能学”、“想学”、“会学”、的能力。2、教师必须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高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因此我认为备好课是课堂高效的必备条件。3、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高效教学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它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达到课堂的高效,教师应该具体做到:设计确切的目标是高效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也是学生学习最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要有探究的价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效教学的着力点。变学生由“听中学”为“做中学”;由“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由“机械模仿地学习”为“探究性地学习”。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高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教与学的和谐是高效教学的关键点。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理解、平等、尊重与赞赏。
二、调整辅助对象,完成教学目标。
1、帮助优生更优:优生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身优势,考取高一级学校,一般没有大问题。但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以下的相应帮助: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要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起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一般说来,“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帮助他们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优生”经过老师和家长的精心教育,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般还是比较好的。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他们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他们作为普通同学的感觉。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优生”平时就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某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机制;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2、辅助中等生力争上游。中等生是所有考生的中坚力量,他们所占的比重最大,抓好他们不退步就能稳中求胜。首先,中等生甘居中游,安于现状,自卑,缺乏自信和上进心。在班中,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不会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成了受忽视的对象。在家中,家长常常抱怨他们的一般、平庸。因此,教师要改变教育态度,密切关注,深入了解中等生,主动找他们谈知心话,让他知道有人在关注他的行动,这样他们有了困难就多和老师交流了。其次、帮助中等生的方法:主要是帮助中等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中等生的自卑源于优等生,因为他们和优等生比,总觉得低人一等,如:每当老师提一个问题时,发言的机会总是被优等生抢走;每次考试,再努力也考不过优等生„„一次次的对比,自卑心理牢牢地烙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我不行”、“我没用”。了解和尊重中等生,对于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中等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是这自尊心很脆弱。如果教师一不小心触伤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他们会更加自卑。因此,教师要了解尊重他们,并且通过日常琐事表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在乎他们。
3、督促学困生有所长进。学困生能否进步将成为新方案考试机制下,体验我们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学困生的辅助,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辅导。课堂教学方面,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因此,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课堂发言,多数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只要学困生举手,就应该把机会优先给他们。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回答时吞吞吐吐,声音很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会比较自觉地举手,只要他们会的一般就会举手,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声音也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