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杰出人物毕竟是少数,并且杰出人物也需要机遇。但机遇的把握需要有超群的能力。所以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内驱力,这是内因,对大学生人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文已述,大学生欲成才,必进行自我教育心态培养。这种培养的外部动力机制已客观存在,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变量。所以,内驱力便成为一个变量。内外交相作用,才可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心态有可能便为现实。这种内驱力(即内部动力机制)靠远大的理想来驱动,靠崇高的信仰与坚定意志来支撑,靠不懈的追求去延续。从哲学上讲,它依存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逻辑演义上说,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内驱力与进取、开拓、创新这一时代的外部动力机制进行能动的对接。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自我教育,真正完成社会化。即把外在的客观要求变为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心理需求、完成自我教育心态培养的一个阶段。当然,要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还需要一个又一个阶段的不断自我完善。历史的演绎将是:外在动力机制+内驱力 → 自我教育心态 ⋯⋯ 人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人开环的系统。这个过程使大学生的生身发展不断完善,走向完美,从而实现道德自由与事业完美这一审美境界。
四、自我教育心态培养的具体要求
它包括三个层次,十四个要求。
这十四个要求是: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不屈的追求、博大的胸怀、科学的理念、美好的情感、和善的心灵、刚正的人格、文明的谈吐、优雅的举止、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态、踏实的作风、超群的能力。
这十四个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前五者为世界观的,后四者为价值观,中四者为人生观。概括地说就是:大学生在自我教育心态培养的过程中,要自觉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加强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的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反省自我(自我监督)、悦纳自我(自我欣赏)、完善自我(人格形成)。从而塑造良好的外在自我形象,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和谐。
理想、信念、追求属于世界观的三部曲,三者层次递进又有机统一,这样才可能有博大的胸怀(袖里乾坤)和科学的理念,这是世界观的完美境界。在与人相处及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时,要和善,要有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爱(和善心灵、美好情感),要有凛然之正气(刚正人格)。如此,内在的气质之美才会化为外在的行为之美(文明谈吐、优雅举止)。人格是其最高层面,它统摄个人的经济、道德、政治、法律等生活行为。而欲充分实现人的价值(生存意义),思维品质、心态、工作作风(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态、踏实的作风)是三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最终体现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超群的能力),其中心态起着贯通的作用。
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一生去延续。只有形成自我教育心态,人才能走向内心世界的和谐。只有内心世界和谐的人才能与他人、社会真正和谐相处。这三者实现了,就离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远了。本文认为,逻辑的演绎与现实是,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配得上诸如“天之骄子”、“时代精英”、“国之栋梁”这一类称号。如此,大学生自我教育心态培养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
主要参考文献
1、《西方心理学》 高校出版社 1996年出版
2、《自我论》 库恩著
3、《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 戚 万 学 《教育研究》 2009年第10期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8版全国统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