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具有矫正性。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认知缺陷进行展示,可以为当堂矫正问题提供平台,具有矫正功能。
5.具有全员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全懂的和全都不懂的问题都不展示,要展示的是一种中等的、具有阶梯式的问题或内容,是全部同学都能参与的。
6.具有效能性。通过展示,在课堂上相应的时间内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结果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而不是在无效的活动中耗费时间,
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特征的展示,就具备了学习功能,应该可以视为“学习型展示”。
四、学习型展示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型展示是着力构建一种互动学习的有效机制,其实质是展示的有效性,应从展示的酝酿、过程的调控、结果的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组织和实施:
1. 学生充分的预习或讨论。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所展示,特别是对展示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的展示才能对别的学习者有借鉴性,才能引发别人的思考、质疑、辩论。因此,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或小组讨论为展示做好准备,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是构建学习型展示的重要基础。正是有了前期预习的有效性,才能使展示得精彩而有效。否则,学生的展示就会流于形式,或停留于浅层次的问题。
2.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师是课堂展示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展示的内容是由教师确定的,能否构建一个有效的展示,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脱离学情实际而设计的课堂展示,往往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设计学习型展示应从了解学情实际入手,要对学情,特别是预习情况要掌控清楚,哪些知识是重难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哪些学生预习的较好,哪些学生预习的不好,这些老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明确展示哪些问题,问题如何分配,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这些在课前都要进行适当的预设,使展示的目标明确,形式有效,才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有所得。
3.展示内容的选择是关键。展示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决定着展示的学习性。教师在选择展示的内容时,要立足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学情的实际,着眼于学习型展示的若干特征,选择和设计展示的内容。不同的展示内容要找准其适宜的学习增长点,如新知的展示不应是预习的重复,应注重学生预习之后的延续和发展,重点展示的对象是学生预习中感到困难的、出错率高的;问题的展示要注重共性和探究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精心整合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如探究问题、合作问题、共性问题、发散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等,供给学生讨论、展示,能很好地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形成探究性学习;质疑辩论是有效的互动展示,当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时,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通过碰撞思维,去伪存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个性思维的展示是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方法、新途径等个性化的思维,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探究过程的展示要注重差异性和比较归纳,展示者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形成的观点或结果,学习者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倾听意见,借鉴优点,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拓展展示要注重内容的实效性,是指展示的内容是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延伸与拓展,拓展的内容是必须的和有效的,是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的提高。体验与示范,当展示涉及到技能专长时,可以让具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展示者有表现的平台,满足学生表现欲,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学习者起到示范的作用,通过展示者的演示、指导和帮助,让学习者得到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得到启发,提高技能。
4.有效的组织是保障。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呈现,因此小组是实现学习型展示的平台,有效的小组建设是学习型展示的保障。
首先,小组的组织形式要有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四至六人组等,小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习惯、学业水平乃至家庭环境,达到相对理想的组合,组员的搭配呈“橄榄型”,有利于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要相对稳定,有利于磨合出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其次,小组的展示程序有基本模。在展示中组员的职责要明确,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允许一个人包办全部任务。一般采取的程序是:展示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展示对象的顺序是先由学困生展示基础内容,继而中等生补充,最后由学优生归纳总结。这样的程序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机会均等,各展其长。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是第一反馈人,而是由学生先进行反馈,保证教师不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反馈的同时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
其三,教会学生参与展示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通过小组的培训,教师要交给学生展示的方法、技巧,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包括学生口头的表达、形态的表现、小组展示的协作、展示的程序、组间质疑讨论的程序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要反复演练,直至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包容、尊重、悦纳的态度,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5. 教师及时的质疑、点拨与评价激励。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质疑、及时的点拨、 有效的拓展与补充、对方法规律的归纳、及时的评价激励等,是实现学习型展示的推动力。学生展示时老师应积极关注课堂中的每个细节: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追问;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介入点拨;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当学生展示完毕时,老师可以改变条件,拓展延伸。评价是无形的激励,恰当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课堂展示的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多给学生鼓励,多用赞美的语言,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及时的质疑、点拨与评价激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推进课堂向纵深发展。
展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在展示中不仅仅是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展示的过程建构成为一种互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维被真正激活,情感得到愉悦,能力得到培养,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真正做到“在展示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在展示中成功”,这样的展示才是有效展示,才能成为构成有效教学的一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