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生态教学法:高校思政理论课效度强化之取向
生态教学法:高校思政理论课效度强化之取向
来源:互联网 sk004 | 杨江民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研究生态教学法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效度的需要。设计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要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效度,需要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设置动态自由的教学内容等。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生态教学法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的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新视域,是立足于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与生态教育实践,也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效度的重要方法。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内涵

  生态教学法就是“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这一定的情景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满足人对精神、情感、交往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自主学习,使师生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1]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成性的,以“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等”为构成要素的“生态系统”。其中,学生是主体,在生态教学中起决定作用;教师是主导,在生态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环节,在生态教学中起衔接作用;环境是影响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教学中起外在作用。这四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生态教学系统。

  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以“自主、和谐、共生”为指导,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元自主互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为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生态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旗帜,在“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与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新,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生成,情感的濡染,心灵的陶冶,使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全面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命价值得以凸显,提倡把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追求生态和谐、体现环境育人、注重民主尊重、强调以人为本、崇尚可持续发展、落实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设计之理念

  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设计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式层面,即从教学系统及其与之有关的环境的和谐统一性、动态性、整体性、平衡性、联系性及开放性等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二是目标或效果层面,也就是把有效的教学效果和目标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追求教学活动及其与之有关的环境趋向或达到“最优化”“高效化”与“和谐统一发展”的状态。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体现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主要有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它们是前提、方法与目的统一,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学法设计的基本教育理念。

  (一)和谐的教育理念

  从哲学的角度看,“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合之意,强调顺畅、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因此,“和谐”就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使之相生相长。当事物的矛盾和关系配合得适当、匀称协调时,就会达到共同发展的美好境界,或发生质变生出新的更高级的事物。“和谐”用于教育教学,能促使大学生发展价值的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文化、自然的适应能力,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及树立良好的自然观。

  (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政理论课在高等教育和学生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持续发展观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方法、内容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养成教育,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推动力。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教学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法的目的一致、导向一致。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体现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二是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从高等教育学的角度讲,以人为本,是以广大大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大学生,一切依靠大学生。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别性,要求在实行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意识显著增强,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充满激情,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但是他们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对社会需求迫切等特点。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的归宿,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使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人,进一步实现学生个性与课堂教学的统一,维持良好的学习生态。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效度强化之路径探究

  (一)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向

  生态世界观着眼于生态系统中关系的考察,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形成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观、尊重差异观以及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论观。“生态世界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和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2]拉兹格认为:“所有系统都有价值和内在价值。它们都是自然界强烈追求秩序和调节的表现,是自然界目标定向、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表现。”[3] 生态世界观注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突破,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整合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各个课程资源,在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等环节上着力于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意志的培养等,推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从生态教学的层面看,生态世界观注重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整体性是指课堂教学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的系统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育内容的整合性。开放性包括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开放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开放。前者是指所传授的信息与学生、周围环境之间的开放性,把信息作为资源和动力,推动周围环境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后者是指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课堂组织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之间的信息交流,使生态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适应大学生需要,达到较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性是指生态教学目的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生成与全面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双月刊,于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
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资源》
《中国卫生资源》杂志,双月刊,于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资源杂志社主办的学术性刊物...
当代通信《当代通信》
《当代通信》是由信息产业部主管,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国电信博物馆承办的通信类综合刊物。自1994年创刊以来,因其丰富的内容、的报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影响。 ...
中国矿业《中国矿业》
《中国矿业》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033/T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采选技术...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站致力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类杂志信息整理收录。本组稿中心并非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官方网站!投稿请联系杂志社,文章是否采用以杂志社的官...
老子学刊《老子学刊》
《老子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Laozi(半年刊)2010年创刊,主要内容包括:敦煌本《抱朴子残卷》的传世经纬,明代初期全真教南北宗风研究,老子专题研究,《淮南子》引《老...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