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人文性。然而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让人痛感学校“以人文本”的严重缺失,而“毒奶粉”“彩色馒头”“塑化食品”等又直逼人们的道德底线。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人生目标的今天,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的,它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人文教育的重建。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知识,还要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 人文教育的意涵和界定:
“人文教育”一词现已用得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要问什么是“人文教育”,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言的则是另一种更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3]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再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 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界定“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是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历史教学中人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二 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缘起:
(一)教学情感目标的虚化导致教师人文教育的迷失
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虚化直接相关。在实际教案的书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教案内容通常多为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情感目标教学的人性化缺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下“非人性”教学的熏陶,形成了这种传统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理念禁锢的影响,教师在实践中也会有意无意地退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方向性的迷失。
(二)历史教学内容的唯知识化导致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效能低化
受传统目标教学和“高考成败论英雄”的制约,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教学也就成了唯一的教学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掌握课程标准所过定的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采取“填鸭式”教学直接灌输给学生,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教师很轻松,只需课前把知识结构备好,无需因情感教学需要而精心设计情境教学。在新高考和新课改背景下,历史知识的多元性、答题能力的综合性使教师意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并不能适应新时期高考的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在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个体的联系,强调实际运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创新。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对教师能力要求更强,这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自我能力感下降,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导致教师教学情感无法施展
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一直遵循一种固定化的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呆板。随着多媒体教学广泛运用,师生交往的情感文本逐渐被课件所“屏蔽”。集知识、能力、情感等为一体的言语也逐渐被视频、声频等教学材料所替代。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互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改的全面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师生互动、追求达成率”成为课堂普遍追求的目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4]]
这就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情境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新要求。然而,长期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熏陶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无法施展有效的情感教学。
(四)学校教学评价单一化导致教师对情感教学观念模糊
教学评价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评价的本质是目标与结果的比较,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当下在高考指标不断加压下的教学评价观正呈现出人性化的缺失,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注重量化评价,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然而,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大环境下,教学评价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评价模式 。某种程度上大大迎合了当前中国教育人才选拔制度下的课堂教学,导致教师在评价体系中不得不强调课堂教学的唯知识化,从而对课堂情感教学观念模糊。
反观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情感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固化的冲突,造成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学的严重缺失,这对重新建构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情感提供有益启示。
三、历史课堂教学情感的重建策略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不仅使教师课堂情感教学陷入了困境,更主要的是制约了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本文所界定的课堂教学情感,是指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有机结合体。那么建构历史课堂教学情感就应主要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来寻求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定位情感目标的目的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人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弊端,实际上未能真正认识到情感教学的价值诉求,或出于在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情感教学的隐含功能。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即在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作为健康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情感本身的品质,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因为情感教学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优化情感本身的教育的最好的载体。情感教学的研究就是将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确立情感目标教学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