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讨论式教学在西方的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讨论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自主创新 有效
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变革,任何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引发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那么就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讨论式教学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在西方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诸多优点: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课堂往往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而讨论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的思维不再受教师和教材的制约,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在讨论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准备材料,搜集论据,分析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灌输"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很多知识不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得到的,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疙瘩,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进行"纸上谈兵"了。在讨论式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探究,质疑问难,所有学习参与者都可在探讨中进行感悟、作出判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大家在讨论中共同担负起获取知识的责任,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把各种不同的观点能交融在一起,最后归纳综合得出结论。这种由学生共同讨论创造出的知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更深刻,运用也更得心应手。而且在学生共同讨论创造出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为了在讨论中获得成功,在课前能主动去反复阅读各种资料,对阅读资料内容进行分析、加工、推理,并且把资料上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在讨论时,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用例子解释自己的观点,学会用比喻和类比等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会根据别人的反映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讨论激烈时,更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精炼,逻辑性强,这样经过多次讨论,学生的的交流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已有的材料或知识进行分析、加工、推理,要把几个表面上互不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并找到复杂材料中所隐含的东西。这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学生的讨论和争论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事先预想不到的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本质,组织大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论证,从而得出结论,这种高密度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
五、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心胸。
讨论中发言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讲话方式。通过讨论,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新事物,接受新的观点,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讨论中,学生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拘泥于小我之中,可使学生心胸变得更开阔。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六、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学习方式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讨论小组中每个人的发言,让学生知道要想合作得更好,就不能只去一味地指正别人错误或者在讨论中一直都不停的发表自己的观念,要会学适度沉默、认真思考别人的发言并作出合理的评判。在讨论中,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有时茅塞顿开、心有所悟,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摆脱以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 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设计任何一种讨论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因为指导原则制约着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要有效开展讨论式教学模式应明确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突出学生的亲自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但讨论的关键不在于讨论所用时空的数量,而在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讨论中既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组织、协调和点拨。
当然,我们强调讨论式教学的自主性并不是任学生自由发展,而应是整个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中。最关键的是自主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而且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的主动扩展上。
2.灵活性原则
学生在各个讨论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在有些探究要素中,学生自主性较强能独立驾驭;在有些探究要素中,学生不能独立进行,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或点拨。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地选择探究的侧重点和相对应的探究要素,开展探究式教学。
同时,我们不能将“讨论”二字生搬硬套,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我们还可以采取随堂讨论或专题讨论的形式学习不同课型的知识。随堂讨论就是指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渗透讨论的理念,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或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随堂展开讨论,将问题解决即止。专题讨论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最困惑的或最难理解的有探究价值和探究必要性的问题,专门在课堂上展开深入讨论,可以是一个课时或几个课时合并在一起完成的讨论活动。例如,在能力训练型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就某个富于变通的关键环节的特殊技巧展开随堂讨论,将问题突破即止。而在探索性知识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则可以对某一个具有探究价值或比较抽象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
3.渐进性原则
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由教师调控探究逐步发展为学生自控探究;所讨论的问题也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