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可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既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实现“抛砖引玉”。
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合作探究是“生本教育” 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大量实践证明,合作探究比单人完成任务更为出色有效。因此,教师应该针对教学重难点恰如其分地安排讨论,由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一,他们讨论的结果更会精彩纷呈,教师切忌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否则学生的思维便会受到限制,缺乏学习的主动化,不敢也不会因时因地探究问题,无“疑”可问,无“新”可创,即便有也怕“错”,更别谈主动追寻解决问题的真谛。如讲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我不经意问学生“宪章运动和巴黎公社为什么失败了?”学生合作探究后并没有意识到“前者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后者虽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坚实雄厚”。可我没妄下结论,而是通过点播释疑,学生从质疑中得到了以上的认识,激发了创新热情,也从“错”中增强了学习技能。
可见,探究可以使学生释疑,创新可以使学生有进步的灵魂。只有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创新,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了历史课堂,去领悟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6、适时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各种优质资源共享。
同课异构指的是同一章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情况和对教材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而其他教师进行观摩交流研讨,充分感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探索构建有效课堂的方法途径。
如郧县为了更好的实施《郧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积极促进广大教师探索构建“有效课堂”的方法途径,进一步提高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水平,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其中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和网络互动的“同课异构”效果明显。不同学校同学科教研组同备一节课,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备课并上课。听课教师通过课堂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反复进行三次备课研讨并上课,着力明白什么是有效课堂。县教研室教研员采取培育学科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和乡镇学校同学科教师同讲一节课的办法,县教研员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两节课的异同点,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确定有效课堂的关键点在哪里,着力构建历史有效课堂。同时发挥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要求教师在《中国教师行动网》上找出与教材同步的课堂实录,反思自己的课堂,然后通过发贴交流和QQ互动的办法提高自己构建有效课堂的能力。教研的一系列活动使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可见,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打开思路,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探讨,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坚持师生平等,实现民主开放,和谐互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诱导下舒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