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直观教学 低年级 数学课堂 效果
小学课程中的数学既是一门主课,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学科自身特性来看,数学是属于抽象、概括和理性的学科,如果我们再沿袭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那种模式,对于生性活泼、想像丰富、活跃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难免感觉沉闷乏味、死板单调,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的热情。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刚从轻松自由的幼儿班到比较正规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班集体,学习的环境改变了,知识的要求有所提高了,他们肩负的学习任务也加重了。由随心所欲的幼儿转变为真正的小学生,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改变。虽然他们的角色有所改变,但是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并不能随着角色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年龄段的特征,智力尚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差,为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让这些刚步人一年级的儿童较顺利地学好数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就要先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数学知识是劳动人民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讲解过程和抽象的“数”变得直观、具体。让儿童结合“形”来理解“数”能帮助儿童较快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感知优点,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是由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夸美纽斯)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后,直观教学便由教育者的不自觉活动转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直观教学利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的发展,直观教学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使小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五彩斑斓。我认为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利用“直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智能,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首要的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较差一些,这个年龄的儿童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枯燥、乏味、单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动手想、动口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这是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就是通过动手摆小棒、摆小圆片、小五星、画图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4的分解时,我在黑板上形象地画出° ° ° °这样的图,并让学生拿出4个小圆片,左手拿3个,右手拿1个,合起来就是4个,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分解与组成及加减法。
二、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教具演示与学具操作是直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相互配合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记忆和思维活动的展开,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表象的桥梁作用,他们因受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制约,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就在初步形成量的概念之后,往往也要根据抽象的数学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外化为计数的具体形象,才能着手计算。在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过程中,儿童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操作思维、表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尤其要重视表象思维。这就要通过直观教学,运用20以内数的教具、学具来说明抽象的数学概念,能促使这些感性材料在头脑中转化为鲜明的表象,形成了表象思维,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及时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利于提高思维水平,达到低年级学生从直观到感知,最后认识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我让学生从家里找来火柴盒、手电筒、药盒、罐头盒等,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的特征,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由于这堂课利用了直观教学,并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较大,上体育课时,他们指着球说球体,指着垫子说长方体。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效果很好。
三、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其特点是注意力不易集中,无意注意占优势,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尤其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是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采用此法教学,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是不假思索的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教材中就编排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逆向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有十个篮球,篮球比足球多8个,足球有几个?这就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逆向应用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就利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摆图片进行演示,学生们通过看老师的演示,很快就搞清了数量关系,能准确地说出算式10-8=2(个)。然后再要求学生用摆五角星和小红花的方法自己做一做,并让学生自己再编几个类似的应用题。通过这样反复地说、反复地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既理解了题意,又能找出条件和问题,并思考出解题的方法,从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