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并依据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电子信息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各种类型、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为培养电子信息行业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维护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1]。由于电子信息是高新技术产业,行业技术更新快,覆盖领域宽,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上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就业困境:一方面,企业拥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却“望岗兴叹”,抱怨学非所用[2]。因此,要纠正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之间的偏差,就必须打破学科本位,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反映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和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们对构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实践。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现代电子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的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电子产品营销及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等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尽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但受传统学科型教育思想的影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变化不大,仍然是学科体系下的“老三段”[4]。这种“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结构,相对现代高职课程设置理念来讲,尚存在如下突出问题:①过分强调陈述性知识的重要性,理论和基础的内容偏多、偏深;②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痕迹明显,过于注重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③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以及下厂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划分太清,先理论后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脱节,没有体现教、学、做合一;⑤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手段单一,职业能力培养突出不够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原有课程体系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非常必要,势在必行。
二、“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学科特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专业调整,“以岗定课” ,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力争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原则,结合学院“3+1”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面向职场需求,实施能力鉴定,积极推行企业专项认证、职业资格证以及毕业证“课证融合”制度。将IC设计助理工程师、版图设计师、IC工艺管理工程师、电子工艺助理工程师等企业专项认证证书的技能要求融入到学习情境中。
具有岗位适应性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即教学内容是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体系的限制,以职业岗位技能熟练、知识够用为原则,要求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完成上岗前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企业员工,具备一定实用技术和分析应用、开拓创新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其开发思路与流程如图1。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企业调研 行业专家
学校专家
确定 开发 归纳 论证 校企专家
论证 工作任务归纳法 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 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方案
确定 形成 工作过程分析法 工作任务还原法 典型工作任务 岗位职责 图1 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 >“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 体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C语言编程 电子电路制图与制板
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大学英语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网络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
图2 基础课程的设置
在基础课程设置上,我们打破学科本位的束缚,从实际出发,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整合,突出课程的工具性作用[5]。例如,《高等数学》的很多内容如曲线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偏微分方程、向量代数等在电子信息行业工作岗位中很少应用,而概率与统计知识却在电子信息行业的质量检测、可靠性分析等岗位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对《高等数学》的内容做了删减,并增加了概率统计方面的内容,以基本概念和常用分析方法讲授为主,学时缩减至64学时。我们还采用类似方法将传统的电子类基础课程(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这样可节省出大量学时安排与计算机应用结合紧密的、应用广泛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编程、网络技术等。
(二)专业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岗位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设立若干个与实际岗位对应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深入学习和强化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从而实现和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
经过详尽的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调研,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为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以及电子产品的装接、维修、营销三个典型工作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岗位为依据组成专业课程模块,并将专项认证证书的技能要求融入到学习领域中(见图3),突出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原则。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岗位 学习领域 证书 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 SMT工艺
电子产品生产与工艺 电子产品的检测与检修,装配电子产品,电子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技术支持 制作电子产品工艺文件与指导和管理电子产品现场工艺,制作、生产印制电路板,SMT电子产品的组装与检测 利用专业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与印制板图,小型电子产品开发,电子电路与基于单片机的小型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 电子产品的装接、维修、营销 电子产品整机检测与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