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知识内容的拓宽
现行的物理教材在每章里面都配有阅读材料、科学世界、STS等,教师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或物理学的前瞻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初中学生更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独立的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预习、独立地观察总结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要知识与方法并重,概念、规律、实验教学应增加启发性,不要包办代替,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知识,培养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把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教育学生在做实验时要认真细心、实事求是,实验规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加强交流协作,遵守实验规则。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教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独立地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注意训练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要完整。注意思维过程,推理要严谨,言必有据。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不要忽略或遗漏重要的关键步骤和中间结果。
三.培养解题的规范性,养成作图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把物理题当成算术题完成,解题过程极其简单化,没有物理公式。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重要的演算过程;有了公式,又不代数据,计算结果没有单位等等。进入高中后,因为解题过程的复杂多样化,往往无从下笔。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特别在批改试卷、作业时要毫不留情。解题过程规范化将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物理解题方法。
改进课堂教学,尽可能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概括、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将文字描述的实际问题简化成物理情景是学生最难做到的一关。学生在阅读课文或者习题时都会出现文字所叙述的一副副物理情景,这情景转瞬即逝。用画草图的方式将想象的过程记录下来,为学生下一步的抽象思维建立一个形象的平台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建立这个平台。
学生习惯应用类比的方法做题,初中大量训练的结果是:照着老师的例题套用公式就可以做对题。高中阶段如果沿着这条思维走下去,到了高三知识、方法的综合程度一高,学生就会乱了方寸,成绩就会急剧下滑。
形式逻辑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训练过程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课上训练学生说理,考试试题就出这样的试题,改错的时候也要讲清楚错在那一步:是规律错了(往往是记忆不准确),还是小前提(往往是审题时把条件看错了),还是判断错了。狠抓改错,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程序,是一个慢功夫的话,但是不能怠慢。
答疑时也要要求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来。预言是思维的外衣,听懂要经过一次思维加工的编码过程,说出来,则还要再经历另一次组织语言的再编码的过程。我们答疑一般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包括学生所画的草图、受力图)了解学生的问题在那里,学生的错因在何处。答疑之后还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表述一遍,检查学生是否真的会了。
四.研读高中教材,将教法学法相结合,把握教学尺度,关注高中新课题
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初中物理教师要从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中,找出物理教学中不足之处,积极改进,为高中教学打下较好基础,为学生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尽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现代中小学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科学》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