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也许只是好奇或者简单、单纯的模仿,作为老师,我们要换位思考,用孩子的思维来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行为。用温和的话语和恰当的方式保护孩子的自尊,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运用“家校联系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由此,家校联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曾执教的二年级有这样一个孩子:个子不高,成绩不好,尤其是听写时错误特别多,在课堂上表现的十分积极、踊跃,但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较低。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很聪明,字写得很漂亮。通过与家长联系,我了解到这个孩子性格十分执拗、十分要强。特别喜欢拆装一些复杂玩具,但对学习不上心,听写时只让家长听写自己会的,不会的一律不准听写。吃饭要家长喂,睡觉也不和家长分房分床,并一直让父母陪同睡觉。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与家长协商:多鼓励孩子,帮助其树立信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学习上必须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在学校,我也对症下药,鼓励表扬孩子的积极和踊跃,夸奖其字写得漂亮,帮助其建立自信。同时也多次与其心理沟通,并告之他已经是个小小男子汉,除了回答问题和书写,也一定能够做好其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尤其对于学习也要具有拆装高难度玩具的自信心,并鼓励他,学好知识说不定将来自己还能发明新玩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配合,当我再次和家长联系时,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不仅能自己吃饭,还主动提出来要分房睡觉。我也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也大大进步了,最近一次听写错误比以前少了很多,在全市“争当小实验家”比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我和家长相约继续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孩子的长处,共同努力,督促和教育好孩子。
如果没有家校的联系和沟通,就不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教育好孩子,单靠老师或家长都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方对孩子的了解都不够全面。而通过家校的联系,使得学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孩子,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把家校联系法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伴随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行为习惯好了,良好的品德自然形成了,而学习能力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就让我们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塑造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品德的新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