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音乐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给音乐教师带来了开拓进取的契机。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力求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表现”是音乐课程内容标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笔者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演唱”现状,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歌唱技巧做了深入的研究实践,提出了“与手指一起歌唱”、“与教师一起歌唱”、“与录音一起歌唱”、“与灵魂一起歌唱”的方法。以此来唤醒沉寂的唱歌课,提高歌唱技巧使学生富于激情地演唱。
【关键词】: 音乐 歌唱 技巧 提高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公开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已经逐渐趋向音乐活动的参与。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更加开放。但我们不难体会到,形式化的音乐课越来越多,而同学们在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却明显薄弱。
初中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仍是主要的内容,新的教学大纲也把歌唱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表情的演唱、演唱技能、对演唱的评价、背唱歌曲、嗓音保护、合作意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在唱歌课中都能积极参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愿意参与到唱歌课中。齐唱时声音响亮、整齐,但缺乏技巧与表现力。进入八年级以后大部分同学处于变声期,就不愿开口演唱了,演唱歌曲时音量较弱,表现力不够丰富。到了九年级,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同学已经不参与演唱了。课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演唱的技能技巧方面进步甚微。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例如,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等等。但又不提倡使用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课标中大力提倡将技能技巧融入于歌唱教学中顺带加以解决。因此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演唱现状及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因素,我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系列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的策略,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
一、 打好音准基础与手指一起歌唱
(一)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
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演唱歌曲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唱歌曲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音准教学。只有掌握正确的音高才能将歌曲的旋律唱准确,歌曲才会优美动听。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音准较差的同学,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同学音乐感觉较弱,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但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世界上不存在“五音不全”,音准是可以经过训练来提高纠正的。训练音准有许多种方式,我们常见的有随琴模唱法,视唱法,借助钢琴或电子琴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而这些机械的训练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在唱谱时多半是随波逐流,大家唱什么音高便随着唱什么音高,对音符及各个音之间的关系没有概念,教师在上课时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讲解。没有音准的基础,就无法表现出音乐的美感。
(二)运用柯尔文手势来歌唱
在视唱中加入柯尔文手势音阶,与手指一起唱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音准记忆效果。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1870年优翰·柯尔文首创的,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用恰当的手势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识谱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例如,老师用手势做出:s l s m,l dˊl m,m dˊs l让学生边看边记但是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如果学生音准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唱。长期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
柯尔文手势是具有线谱音位和简谱形象的“图谱”,是“具有音高的指挥动作”,是“音乐的体操、不花钱的乐器”,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融入手势音阶与手指一起歌唱,其乐无穷!
二、 领略歌曲魅力与教师一起歌唱
(一)教师具有魅力的范唱
教师在教唱歌曲时要进行有表现力的范唱,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如何去表现歌曲的意境和感情。教师在范唱时应有饱满的热情,面部表情要生动,身体动作也要根据歌曲的需要与演唱进行配合。范唱时教师应运用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游击队歌》一课教学时,先由教师范唱。教师头围白毛巾,形象上模仿了游击队员,音乐响起,教师半蹲走步,模仿游击队员夜行步伐。“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教师先用轻巧,带有弹跳性的声音演唱,面部带着神奇自豪又不失警惕的表情, “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这一句力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唱出了自豪骄傲的成就感。教师时而东张西望查看敌情,时而回身招呼后面的游击队员,表演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见到如此生动的表演,首先对本首歌曲充满了浓烈的兴趣,其次便轻易地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变化,表现特点。这时让学生自己说出歌曲的力度变化、情绪变化、表现的情感思想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便能更好的表现出这首歌曲。
(二)师生合作演唱
新课标中指出这样提到:我们不提倡使用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对学生作专门的、频繁的、重复性机械训练;而大力提倡将技能技巧融于歌唱教学之中顺带地加以解决。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歌唱技巧方面,有些内容可以不过高地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