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扩招后美术生源质量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专业底子薄弱、文化素质下降、生源心理素质存在隐患等是目前美术生源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美术生源质量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我国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生源 质量 现状 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扩招背景下的艺术类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艺考热”现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学生因文化课不理想而改学艺术,把这当成一种跨入大学之门的捷径,这与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盲目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后果直接导致了美术生源质量日趋下降,为升入大学后的美术生素质培养增加了负担,阻碍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1美术生源质量现状
随着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美术类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带来的不仅仅是美术类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之而来的是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其中整体美术生源素质量严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专业基础薄弱
在全国大规模扩招趋势下,以注重打造精英人才的广大高等院校,重新调整教育方向和选拔标准,特别是美术类院校,在生源竞争中不得不放宽对考生专业基础和创造能力的考核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天赋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及其思维与活动的先天基础,天赋能够使人在某一领域取得较高的成就。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在美术领域取得较高的美术造诣和美术成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天赋。然而现在部分学校为盲目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前途发展,将文化基础差的学生统统拢入到所谓的“美术强化班”中,在没有多少兴趣和具备一定天赋的情况下,仅仅经过“填鸭式”的短期培训就参加美术高考。经过调查,很多学生是在高三才开始学习美术,甚至有的学生学习两三个月的美术就考入了大学,其学生的专业素质可想而知。美术专业基础的提高需要经过素描、速写与色彩等的严格训练,艺术素质的提高则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把不具备美术素质的学生硬用一种模式去培养,忽略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禀赋,使得人才培养的多维性取向缺失。
1.2文化素质下降
文化素质是美术生成就美术事业的根本,美术生应该在文化知识中不断地汲取前人的知识和智慧,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才能使自己将来在美术领域有所成就。然而,现在美术专业的录取对文化课分数的要求相对较低,使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得到蔓延。部分文化课差的学生在对美术专业教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盲目放弃选择其他专业的机会,开始了“对艺术高峰的攀登”。于是,出现了“文化课不好的可以学美术,而学美术也不需要文化课太好”的逻辑怪圈。
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指出,如果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认为从事艺术创作不需要高的文化素质,只需要专心于艺术学习、创作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术类高校招生政策,使文化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偏低,致使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都不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与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术类高校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而持续多年的美术类高校扩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
1.3心理素质存在隐患
其一是高额的学费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据资料显示,美术院校四年学费加上书籍杂费、专业材料费、生活费等的支出一般在八万元左右,每年美术院校新生报名时,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庭不能一次性交清四年的学费,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对前途失去信心而中途退学。学生入学后,高额学费的压力和窘迫的生活以及对将来就业的担忧,使他们很难在大学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宁静的心境。其二是经过大量扩招,从高中所开办的特长班受过“技术教育”的艺术类考生入校后,对新专业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困惑和迷茫。高中阶段薄弱的基础和对专业技能的片面认识使他们在大量的新课题面前无所适从,更有一些学生入校后不知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高中阶段所学的那么点有限的美术知识无法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来认知、连贯新的专业知识。这种由于知识体系不完整造成的知识断层极易造成新生的失落、悲观,对前景失去信心而中途偏科,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专业能力达不到要求,难于胜任独立工作,无法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改行。
2提升美术生源质量的策略
作为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面对当前美术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认真挖掘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为提高当前美术生源质量积极努力。
2.1加强高中阶段的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对美术生源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这个阶段不仅要打好文化课基础,还要兼顾美术基础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个阶段对于升入大学后的学习往往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是学校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不能盲目追求升学率,而误导没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加入美术高考的行列。实践教学证明,提高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水平不仅需要教师教得好,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养,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和长久的艺术生命。
普通中学应该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开足美术课,保证全体学生有审美教育的机会。在普通高中招生中,应在考核文化科目的同时加试美术技能,从而发掘有美术天赋的苗子,如果有条件应该在普通中学校园内建立初中至高中不间断的课余美术教育体系,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美术特长提高培训,使从小就爱好美术的学生能系统地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高中阶段还应紧抓美术生的文化课学习,强调文化课对于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课程大多是形象思维,而文化课多数是逻辑思维。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提高美术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 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改变美术院校生源差劣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家长和学生应理性选择艺考之路
部分学生及家长之所以选择报考美术,是认为报考美术专业是一条高考捷径。近两年,因为扩招的原因,许多原本不具备教学条件的综合类院校也纷纷办起了美术专业,这类院校由于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只能降低招生门槛。由于生源质量较差,加之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质量很难得以保障,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很多学生毕业后被市场所淘汰,成为了高等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从近两年全国美术院校录取分数看,其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考生通过了专业考试后,文化课考试成绩高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慎重报考美术,重视“捷径”背后存在的风险,防止盲目选择,贻误考生前途。对于学生及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学校有义务引导他们保持平常心,既要有向优秀艺术家挑战的勇气,也要静下心来苦练本领,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只有理智看待美术高考,才能在面临人生抉择的关键时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才能让我们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