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守儿童讲学校、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时,监护者在教育留守儿童父母更积极一下,她们会“耐心听,细致问”,但由于承担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人仍有全职或兼职工作,所以也会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听也不管”。
而承担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人的文化程度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家长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没上过学或是小学毕业的家长,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是吃饱穿暖,或只关心留守儿童的成绩,教育留守儿童更多的方式是严厉批判或适当惩罚;而学历较高的家长更多的会“以身作则“,在留守儿童犯错时,听留守儿童申辩,和留守儿童相互尊重,帮留守儿童一起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但在一些重大考试面前,初中毕业的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压力最大,高中、本科以上的家长也会敲警钟,但更多的给留守儿童减压。
二、研究结论
1.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实践中却不知所措
调查发现,家长重视参与教育子女,更舍得为教育投资。较多家长认为家庭的任务是“给留守儿童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教给留守儿童做人的道理”、“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家长对子女的做“人”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84.3%的家长表示“大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方面94.8%的家长认为应由“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应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但在“家庭在教育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的烦恼”中,42.5%的家庭选择了“不知道该怎么教育留守儿童”这也说明家长在教育留守儿童仍处于迷茫中。
2.家庭教养方法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暴力现象
在平时和留守儿童沟通上,64.7%的家庭采用“谈心”的方式,多数家长认为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取“表扬鼓励”、“耐心说理”、“适当惩罚”等方法。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多数家长也会帮留守儿童分析情况,给留守儿童一些建议,当与子女因意见分歧产生矛盾时,家长处理问题也比较民主,给其申辩的机会。但在是否赞同“打留守儿童”时,各方却各持己见,不分上下,另外,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在教育方式一题,仍有家长在“其他”选项后面写了“棍子”。
3.家庭的基本情况影响着教育留守儿童的方式
调查显示,父母的婚姻状况和主要承担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任务的学历,家庭的基本情况等都影响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一个完满、和谐的家庭,家庭的成员之间都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谅,那么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就表现为尊重、理解和平等。家长会把留守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聊留守儿童感兴趣地事儿,聊家里、学校发生的事儿等,家长教育留守儿童的方式也多为表扬鼓励和民主讨论。
三、思考与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要有耐心、决心和教育机智,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一些有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留守儿童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他们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基础知识,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侧面的片面发展。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所以,要使留守儿童学习安心静心,家长必须首先自己要头脑清醒,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重温家庭教育乃至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家长应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2.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
当然,家庭也要做一些配合性的工作,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充知识,着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上,不能重点放在增设学习的科目和作业的数量上。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留守儿童“学会做人”,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留守儿童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留守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子女成长至关重要。
3.尊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虽小可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应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家长做事不能过于武断,对留守儿童采取命令或逼迫教育方法,要学会分析,学会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留守儿童的精神需要,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随时随地观察其身心的变化,根据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灵活施教。每个留守儿童都有自己的喜好,积极支持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倾听一些他们的意见,对留守儿童的期望值要实际,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留守儿童接受某种爱好,这样既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兴趣,又扼杀了他们的爱好。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一个健康的留守儿童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父母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来对待,绝不能把他们视为私有财产或实现自己设定目标的工具。作为父母,首先要认识到留守儿童是有个性特征的独立个体。
4.学校和社会应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要分工协作,成为一体,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积极而有力的支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是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在角色定位的前提下,给予家庭教育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合理的平台,并为家庭教育及时发出忠告和提供指导,不应对家庭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上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把某些非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转嫁给家庭。因此,学校要做好学科知识教育,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社会要减轻舆论压力,建立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标准,是对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最好而有力的支持。
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和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使家长有师可求,建立家教咨询机构,进行电话或书信咨询服务,有利于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另外,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时间很短,而国外的独生子女教育却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也可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经验,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