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加强历史知识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历史结论的来历,在处理文字信息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 在讲评试卷时尤其是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时,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通过图示法总结、相互交流,笔者也常常引用生活化的图表来指导学生做题,从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如“↑”“↓”表示上升和下降或者发展快和慢;“→”表示媒介,鸦片贸易的发展与什么有关,通过这个符号就可以联系有买方和卖方,即清朝的达观贵人和英国人,因为那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此外,在每次考试结束后,笔者都要求学生把主观题的关键词找出来,然后再问学生这些关键词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都是如何解决的,那么解题时可否套用或举一反三,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学生已能基本掌握了这一技巧,只是在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方面还需加强训练。如主观题的设问中心词是状况时,那么我们从生活中的状况一词总结得出,回答状况必须有关键词好或不好,然后讲程度,具体说来,如问“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状况如何?那么学生则可以回答美国飞速发展(这表示其很好),跃居世界工业总产值第一位(这表示其程度)”, 这样的答题就符合历史的答题规律,也容易掌握。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讲评试卷主观题的答题思路时,只要时间充裕,笔者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合作,通过积极开动脑筋,找出多种解题思路和探究思维,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历史思维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五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带着微笑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历史学习的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正确的评价与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思考、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与赏识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第三,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历史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看了很多历史书、人物传记,教师就应该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
总之,新课程改革必将给中学教学带来极大的震憾,必将引起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种理念背景下,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和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想方设法地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根本的改变,培养学生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异想不到的惊喜,亮点和效果。作为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适应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早日准备。相信是完全可以胜任新课程的。
主要参考文献:
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