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培养青少年篮球意识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篮球意识重要性
来源:互联网 sk005 | 韩业亮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篮球    技战术   训练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摘要:
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篮球运动之初就注重他们的意识的培养,使他们熟练规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环节,引导他们带着战术意识和比赛运用的意识去练技术,从而为青少年运动员进入更高的层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习篮球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和启发少年运动员的再创思维,使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自觉地、主动地完成任务。要使队员明确篮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强调掌握基本技术规格要领,善于学习优秀运动员运用技术的经验,对基本攻防战术套路的特点和相互制约的原则要明确,教练员根据本队实际情况和特点树立起切实的训练指导思想。
 
关键词:篮球    技战术   训练
 
篮球运动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篮球场地占地方小,一个人两个人都可以玩,也可以一群人一起活动。篮球运动也是中小学体育课的重要课程,比较受学生的喜爱。在篮球活动中,学生开始接触到团结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启发了孩子们的求胜心理。但我们在篮球教学和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技术、战术运用实效性差,不合理的跑位多,防守时不知如何选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竞赛的认识不足,用篮球运动的术语说:即篮球战术意识差。培养提高青少年的篮球战术意识,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运动水平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一、培养篮球意识在训练和教学中意义
   一个篮球意识差的球队,在比赛中往往表现出失误多、节奏差、成功率低、球打得非常吃力。而接受过篮球场专门意识训练的球队,比赛中就会显得攻防有有序,发挥稳定,运用技术合理有效。具备了较高的篮球意识能力的队员则更有经验,球打得轻松,教练制定的各种战术思想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而且应变能力强、失误少,能随时把握战机,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篮球运动之初就注重他们的意识的培养,使他们熟练规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环节,引导他们带着战术意识和比赛运用的意识去练技术,从而为青少年运动员进入更高的层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在教学和训练工作中,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战术意识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战术意识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来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必要的
  战术意识被人誉为运动场上的“活灵魂”,是运动员高度智慧的结晶。战术意识与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智力能力相适应,战术意识的强弱,往往是衡量一个球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认识战术意识对中小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关键是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去指导训练,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讲清战术意识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从青少年运动员的世界观形成的特点和篮球意识形成的规律来看,注重意识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2 、从篮球运动的特点来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必需的
篮球运动激烈、对抗、复杂、多变的特点决定了比赛是瞬息万变的。在比赛中队员要根据场上不断变化的情况采取正确、果断的行动,才能取得“攻必克、守必固”的效果,如果缺乏战术意识,就只会蛮干、硬攻,既消耗体力,又往往事倍功半。同时篮球运动作为集体运动项目,不仅要使队员融入到整个队伍当中,而且要使自己成为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这些都要求队员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有相当多的思维活动。战术思维是战术意识的主要成分。由意识到行动的过程,主要靠战术思维的预见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
3、 从青少年动员的心理特征来看,培养战术意识是极有可能的。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已经掌握的知识已能帮助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中小学生运动员的观察力的准确性和持久性也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对训练中出现的情况,既好奇又困惑,正是摆正和增强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4 、从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来看,培养战术意识是切实可行的。
战术意识是抽象的,只有在技术、战术的运用中,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在技术、战术训练中培养战术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战术意识的实效性;要根据训练内容的不同,逐步培养战术意识,比如在快攻中各个位置的跑位意识,进攻区域联防中持球队员与非持球队员的进攻线路意识以及位置意识等。只要常抓不懈,潜移默化,战术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二、培养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战术意识的方法
在篮球训练与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战术意识比技术更重要,技术不会,可以学会,但如果缺乏正确的战术意识,运动员就会失去行动上的指南,就不能合理得运用技术。所以,培养提高中小学生运动员的篮球战术意识应是全面的,系统的,应把它放在与技战术训练同等的位置上。在教学与训练中可通过以下措施与方法进行:
1、要使学生掌握篮球理论知识和加强专项理论的学习,并注重经验的积累
这三点是运动员成为“智能型”球员的重要手段。在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讲解、示范、更应讲明关于动作运用的目的性,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规律,使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比赛中应如何运用。这样就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练中想、想中练”想练结合,学生不断获得反馈信息,日积月累,使思维和战术意识不断提高。在初步掌握技术的动作后,要及时进行对抗练习和动作组合练习,这样对技术动作完成的稳定性,实用性及技巧性和篮球意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篮球意识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地、潜移默化地形成的,是教师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深化的结果,是篮球意识形成的关键一环。在技术训练阶段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应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2、发展注意品质,提高观察能力
篮球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是随时掌握赛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并做出正确判断和快速反应动作的先决条件。要使运动员学会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比赛动向的能力,以扩大视野。比赛中要求运动员随时注意观察防守者的情况,进攻队员球场的分布,控球者的行动意图及篮球处于场上的位置,主动寻找战机。篮球场上的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为了使有目的性,有预见性行动达到准确无误就必须善于通观全局,扩大视野,眼观六路,加强对临场敌我双方情况的观察与判断。观察能力,也就是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观察、感觉的问题,反应到大脑中枢,通过思考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是培养运动员具有篮球意识的前提,是运动员正确学习篮球意识的窗口,也是形成篮球意识的条件。实践证明,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运用与应变,都取决于能否周密地在瞬间内做出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为此,在技术训练的初期开始,就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特别在两个技术动作以上的组合性技术衔接练习中,积极正确引导运动员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对形成篮球意识和提高运用技、战术的能力极其重要。如:在传授基础技术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示范动作,倾听技术动作分析及合理运用。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实践中,通过周密细心的观察,获得正确情报,提供正确的依据,为找出动作现象的本质规律,采取正确行动提供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在运球教学中,强调学生抬头运球,并看着教师手势进行,或前、或变向、或急停等等,就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以便能观察场上各个位置的情况,并能随时做反应。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注意培养运动员的余光来扩大视野,提高余光观察的能力。在平时训练中,经常对运动员实行类似以上方法的训练,使他们能扩大场上观察范围,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集体经济《中国集体经济》
《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94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科技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年刊)创刊于1987年,包括地学基本理论研究、地壳应力一应变、形变观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水库诱发地震、遥感地质、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
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3-1019/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影视、...
广西中医药《广西中医药》
《广西中医药》杂志,双月刊,于197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主管,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
探求《探求》
《探求》杂志,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309/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杂志,于200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78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