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这些对幼儿教师的高素质需求,在当前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是相当欠缺的。
(二)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游戏、生活、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从课程科目来看,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其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往往又会分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教学法课程,使学生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有着比较系统的学习,初步获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而针对培养学生生活活动以及家园合作方面的组织与指导能力的课程几乎找不到。至于培养学生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和环境创设的能力,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普遍开设了《幼儿游戏理论》和《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但终因课时有限、目标定位不准、内容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学生根本无法获取相关的能力。
从教育见习和实习来看,学生的学习重点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见习期间,幼儿园往往会为见习的学生精心安排集体教学活动的观摩,而很少为他们提供游戏、生活等活动的示范。在实习期间,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往往安排学生在实习前进行“说课”训练,实习中进行“优质课”的展示,实习结束后进行“汇报课”的评比。而学生在游戏、生活、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的组织与指导能力的训练常常受到忽视。
(三)重视对学生外显素质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内在职业道德、专业精神的培育
目前,大多数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的课程设置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部分。其中学科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外显素质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专业情感、专业态度等内在职业道德、专业精神的培育。纵观所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只有在通识课程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到对学生的一般道德修养的培育,至于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几乎找不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在活动课程部分,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如果说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身不利于学生专业情感和态度培育的话,那么活动课程倒是非常有利于学生专业情感、态度的养成。可遗憾的是,很多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因为不能联系到足够的、合适的教育实习场所;见习、实习的时间较短;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见习、实习时间内,教师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往往放任自流,疏于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使得教育见习、实习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完善
(一)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过渡,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培养原来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转变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但在新形势下,幼儿园一线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对此并不是所有的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都有非常理性的思考。很多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原有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管是“知识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都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素质需求。所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当重新思考自己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这些幼儿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必须的,但是远远不够的。新形势下,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要热爱和尊重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其次,幼儿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等专业理念。最后,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能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能力,教育价值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5]。
(二)完善课程体系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增加新的课程科目。比如,针对幼儿教师专业情感、专业态度的培育,可以增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了使学生具备更加完整的教育能力,可以增设类似《幼儿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与指导》等课程。另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增加《幼儿游戏理论》的课时,使学生不仅了解游戏的相关理论,还能够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调整《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课程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幼儿园室内、外墙饰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教育理念,能够为幼儿发展创设支持性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此外,有些课程科目的内容要注意整合,避免重复。比如,可以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课程与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程的重复部分进行适当整合。至于一些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不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比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可以删除。
(三)改革课堂教学
在某种意义上,改革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比增设新的课程更加重要。如果只是单一的增设课程而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课程体系再完善,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一般都是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幼儿心理的观察能力、对幼儿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应变单一的理论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观摩与研究、情境扮演、微格教室模拟、课题研究等等。总而言之,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思考、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视自己为学习主人的教师,将来也更可能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这也正体现了现代全球教师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即“教师由传统的‘技术员’转变为‘研究者’、教师教育由传统的‘技术员训练’转变为‘自主参与者养成’”。“自主参与者养成”的过程就是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积极建构、主动内化的过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