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李清照正是选取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图景,营造出凄惨悲凉的意境,巧妙地表达了满腹愁情。她的这种情感也不是在看到了这些意象之后才产生的,从一开始她就笼在了悲痛之中,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前人对这十四个叠字评价甚高:“造句新警”,“创意出奇” 。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评道:“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同学们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这十四个叠字回环往复,余韵悠长,具有韵律美;非常有层次感,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境,“寻寻觅觅”写出了作者远离故土、飘泊异地而孤苦无援、若有所失、前路渺茫的失落感。“冷冷清清”写出了亲人逝去,形单影只的孤独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五)拓展探究李清照的愁情就是如此的浓重,最后她概括为“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她的愁已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了。那么她的愁中都含着哪些内容呢?
讨论并明确:南渡后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丧的巨大变故,心力交瘁,心中笼罩着无边浓重的愁情。这种愁情可以概括为丧夫之痛、孀居之苦和亡国之恨。
(六)比较探究李清照的《声声慢》以表情的深挚和表现的卓越受到词评家的高度赞扬,然而法国作家克洛岱曾将它改译了,大家读下改译的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
/梦!梦!梦!/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讨论后明确:这首译诗没有了意象和意境,而成为抽象概念的呼喊,浅白直露。同学们也不大欣赏这种诗歌,这也正表现了中外诗人的审美趋向不同,中外读者的审美标准也有差异。中国诗歌讲究含蓄蕴藉,抒情往往借助意象和意境,这也使得意象和意境成为鉴赏中国诗的特定术语。
(七)小结用一首打油诗总结这堂课:
乱世美神李清照,生活不幸诗家幸。举杯消愁愁更愁,北雁南飞人难归。
满地黄花何人赏,秋雨梧桐到黄昏。四处寻觅终凄清,婉约丛中溢芳馨。
(八)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声声慢》。
2.用本节课学习的赏析方法鉴赏《醉花阴》。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自己反思一下,觉得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1.贯彻了新课改理念,整节课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问题创设得好,往往是问题一出,学生都会热情澎湃、异口同声地回答,确实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时充分调动,课堂参与度高。注重学法指导,整节课贯穿着用古诗词鉴赏“赏意象—入意境—体情感”的三步九字赏析法赏析词作,目标集中而明确。
2.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而有实效,声音和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
3.教师用语力求简洁,生动。为配合词作,在作者生平介绍时用对偶句,课堂小结时用一首打油的七律,讲解过程都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能处处感受到诗意。
不足之处是,由于是第一次上,课堂时间把握不好,有些前松后紧,到后来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