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教学实施与课程考核近年来课程组结合教师外出培训、参观践学、科研公关等成果更新了所有教案、多媒体课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了一线教学。教学过程中改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比如,在讲解因特网接入方式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提前把各种网络应用需求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生产、生活进行调研,总结分析出都有哪些因特网接入方式,每种接入方式的原理、年费、速度、ISP、售后等。通过教学实施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响很积极、很感兴趣,课堂讨论也很踊跃,根本不用教师点名。学生在讨论时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家接入因特网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深刻理解了这种接入方式的原理、特点,以后家里的网络出现了故障也知道怎么去解决了”。
广大任课教师都能做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授课对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广泛推行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发表研究论文。本课程现在都是小班制教学,每个班的人数最多也不过50来人,与过去合班300到400人的教学相比,课堂可控性明显增强:上课前要求学生前排就坐,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给有疑问的学生,学生有疑问也方便与教师交流,这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师生的情谊。本学期,课程组选择了网络部分的“因特网接入技术”开展了讨论式教学,选择了“传输介质”进行了现场演示教学,现场演示双绞线的制作过程,选择了数据库部分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开展了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仅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增强,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学科各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增设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及时引入新成果、新技术,舍弃陈旧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以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络五层模型开设的五个实验项目,基本覆盖每个层次的内容,涉及到了包括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各类实验。
在课程考核方面,课程组一直在积极探索、寻找好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公正的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克服卷面考试一考定成败的弊端。因此,课程考核准备改变以往的做法(以卷面考试为主),改为以理论笔试、实验、大作业并重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一,从而多角度、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变以往卷面考试方式的某些弊端:笔试采用“计算机技术基础”网上考试系统,考前临时随机抽题,每个学生的题目基本不相同,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抄袭现象,考试完后短时间内就能评阅出成绩,并发送到考生机器屏幕上,通知考生本人,从而也避免了“人情分”、“关系户”的现象。同时严格管理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对课堂学习和实验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额外可以有10分的附加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样既保证了最终学生成绩的合理性,又激发了学生之间公平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5、其他高校相关课程对比与分析我们将本课程与国内其他著名高校和学院的非计算机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做一下对比分析,结果如下:网络模块在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安排上差别不大,两个模块一般都是40个学时,也有超过40学时的,只是在章节顺序的安排上有些差别;实践教学覆盖的内容面基本一样,涵盖了网络模型的各层次的实验,但与著名高校相比我们的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实验项目也偏少;数据库模块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差别比较大,一般高校都在50学时以上,而我们只安排了40学时,目的是更加注重“精讲,讲精”的原则,压缩了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并非面面具到;在实践教学上,相比其它著名高校,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学时都偏少,下一步将结合具体专业需求,适当进行调整。
6、结束语“计算机技术基础”作为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方法、实施、实践、考核等方面都要围绕新的人才培养需求、提高能力水平来进行展开。下一步我们准备把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转化到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把具体的改革措施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军,陈宏盛等.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电子电器教学学报,2006(12):94-97.
[3] 李雁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育.2006(3).
[4] 陈波.本科 《 数据库系统》教学改革的尝试和体会[J].陕西教育,2008( 9 ).
[5] 王凤英, 程震,赵金铃.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刘彦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1-112.
[8] 许金普,徐鹏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7)25-28.
[9] 杨晓燕.案例驱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9):89-90.
[10] 陈观林,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80-8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