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规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引领幼儿感受与欣赏艺术作品的具体目标以及表现与创作艺术作品。一系列文件对幼儿园教师音乐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无法满足《标准》《指南》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更加认真地研究音乐课程的改革,为提高高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整合课程;高职;音乐教学;改革
1幼儿园整合课程背景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阶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如单一知识的传授、单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教师专业与技能相对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受到了单一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综合的音乐素养及教学能力。学生们往往只掌握了单一的技术,弹出的曲子不美,跳舞的动作则是生搬硬套,画出的画是没有想象力的,唱出的歌是没有表情的。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形式的音乐活动,以及韵律活动中的自我表达、人际沟通、协调,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健全和谐的人格。它体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精神,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也要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也能体验到音乐活动的乐趣,她们才能用音乐去感染孩子们。让幼儿园的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真正达到音乐活动在幼儿园美育中的作用。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参照音乐院校中技能技巧的课程设置,强调对学生理论、技能、实践的严格培训。而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为毕业后音乐教学工作做好充足准备,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此外,音乐学科之间相通的知识不能根据专业特点编排,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细分化。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舞蹈、集体电子琴演奏等课程,这些课程专业特点体现不够明显,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音乐课程中重复讲解,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2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授课内容简单化
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内容,多以本课程重点知识讲授为中心,围绕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讲授。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即兴伴奏、音乐欣赏等课程分科开设,就重点知识系统性讲解来说效果显著,但就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程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偏大,效率不高,这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持续保持且日益增温形成很大的挑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着音乐院校课程内容简单化的现象:在课程目标上降低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减少重点难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特点不明显。教师在授课中注重单一的技能技巧,忽视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1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幼儿园同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及音乐教材内容,在教学的进度、难度上把握好,不能偏离了教学目标。主要从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技能的培养和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三方面入手。
音乐基本素质是学习技能技巧和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的音乐基础为零,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视唱为主,也将音乐欣赏的内容融入其中。其中乐理以五线谱和简谱知识、节奏的辨识、和弦、调式等为重点。辅以键盘和声的基本知识,如和弦连接、移调转调等为即兴伴奏做准备。视唱的目的主要是熟悉节奏型和简单的调式调性,能够唱准旋律。在视唱曲目的选择上主要以简单的幼儿歌曲为主,既简单又实用。为以后的技能课学习积累大量的儿歌素材。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结合幼儿园的教材内容,选择孩子们喜欢的音乐,有外国名曲、民族音乐、动画片插曲以及给学生提供一些在工作中可以应用的背景音乐素材。
音乐技能的培养是最为艰难的过程,技能的掌握往往是很枯燥的,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的练习积累才能有所收获。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技能课主要还是三门主要科目:钢琴、舞蹈、声乐。钢琴在学习了基本的弹奏方法后主要侧重幼儿歌曲弹唱的教学,增加伴奏、齐奏等形式;舞蹈则选择民族舞、幼儿舞及幼儿舞蹈创编等,将它们整合为体态律动的综合课;声乐则是加强声乐演唱方法的训练及儿童歌曲的弹唱和有感情的演唱。
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单纯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和现为流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而是能够让学生多看、多模仿、多实践、将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熟练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能力的培养要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3.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情况,并贴近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首先是声乐教材,应该选择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风格的艺术歌曲,时代感强、现代气息浓厚的歌曲,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展开联想、想象,拥有歌唱欲。增加中外经典歌曲和中外优秀幼儿歌曲,让学生为以后工作积累音乐元素。加入幼儿声乐教学法,了解幼儿的嗓音特点及正确的幼儿发声方法,为以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其次是器乐教材,应该分为乐曲弹奏和歌曲编配两部分。乐曲弹奏涉及坐姿、基本手型、音阶训练、琶音以及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乐曲和相关的乐理知识。歌曲编配涉及简谱、指法设计、伴奏编配以及弹唱的内容,加入幼儿打击乐训练与奥尔夫音乐的节奏训练等。
3.3调整课程比例
应当减少声乐、钢琴等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增加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奥尔夫音乐教学、儿歌合唱等音乐综合修养课程的课时比例。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融合到技能课程中,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乐理知识讲解与视唱练耳训练,使用与技能教学统一的音乐载体,反复强调练习后,熟知乐理知识与提升视唱练耳能力是水到渠成的。另外,减少专项技能课程比例,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跳出“弹唱”能力困惑的怪圈,幼儿园音乐教学不一定仅仅依赖钢琴,竖笛、奥尔夫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音乐效果更加完美,资源更加丰富。奥尔夫音乐教学、儿歌合唱课程更加适合训练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又便于幼儿园实践操作。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课程更加符合《指南》中提到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培养,在幼儿园教学实践过程中,创作课程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