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为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景的创设,架设起与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还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形象性、问题性、情感性。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例如: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回忆家里的蔬菜、水果放置久了失水成萎焉的状态;“到菜市场买菜,往往我们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举以下生活事例:萝卜放久了会空心;水果放置久了,味道会变淡;潮湿的种子堆里会发烫,这是为什么?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因而学生有效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多样化并不等于形式化,切忌把“对话”变成“问答”,把“满堂灌”变成“满堂玩”、甚至“满堂演”的极端做法。
2.4 课堂结构最优化在编写课堂教学方案时要注意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首先要注重发展性: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知识发展和智慧发展;关注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只有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要注重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增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态度,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要注重灵活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方式、有吸引力的教学技巧、有思考性地提问设计等都是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又不能预设过死,要给课堂生成留下空间。第四,要注重创新性: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2.5 方案叙写简约化教学方案的叙写要避免过细、过多的倾向,预设过细、过死,不但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而且教案会成为上课束缚学生思想的绳索。如果教师不能随机应变,过于详细的教案有可能起副作用。
3.课堂资源的有效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课堂准备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1 关注课程生成传统教学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就是忠实的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只是一个范例,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精神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将教材知识激活,从而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3.2 关注学生资源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开展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3.3 广开资源渠道首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科技馆、生态园、社区、校园等,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第二,要开发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第三,要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量大、直观、生动,变静为动、变微观为直观等特点,激发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但要防止教学方式技术化,技术只有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才能发挥最佳的效益。
例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节,既可以通过参观校园、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社区,也可以通过图书馆、媒体、报刊、书籍、互联网等,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及其多样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奇妙的生物世界,去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总之,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教学方案的有效编写、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等有效准备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实施更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探索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每个教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推进生物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