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寓传统文化于管理之中,发挥管理的育人作用
校园管理作为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之一,就是指把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理念和思想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在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德育方法与管理手段的结合,从而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作用。它是基于高校德育实施的规定性和新时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产生的。管理载体在德育中的作用是显然的,其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德育实效发挥的主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主要表现为 “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仁者爱人”等。在新形式下的高校隐性德育中,这些思想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管理文化还有许多,无论从儒家到墨家,还是道家到法家,其管理文化不一而足。新时期,要发挥管理的德育作用,高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管理的过程中,伴之以深入细致的德育;要注意把传统文化的管理文化和信息渗透到管理中,通过管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拓展教育切点——加强传统文化内容重构,注重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的融合性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育人思想更是俯拾皆是。但由于传统文化自身传承的选择性及统治的维护性使得许多有益的思想理念被遗弃或被掩埋。现在传承下来的经典大部分是儒家思想,而其它思想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或者说所传承不是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古代宗教、民俗民风、人格风范都有许多生动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它们在当今对我国高校的德育还有着重要的意义。
1.加强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在自然科学类课程方面:可以挖掘中国古代的领先科学以及先辈们为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阐释科学家们身上体现出来精神以及他们勤于思索、敢于探索的勇气。在人文学科类课程方面:传统文化因素是非常丰富的。《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离骚》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中华民族漫长的诗歌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人文资源,那蕴藏在诗词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以及宽容仁厚、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反复吟诵的对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更是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总之,课程教学是高校的日常活动,是大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加强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传统文化与物质环境的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隐性教育,要注意与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融合,要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目前有些高校在学生宿舍及教室楼道上铭刻历代先贤的华美诗篇或谆谆教言, 行走在这样的楼道或坐在这样的教室, 立刻就能闻到中国文化悠远、深刻的气息,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传统文化在各种人文景观上的彰显也别具特色。如与本校有关的名人雕像、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碑刻、富有美感的建筑小品、以校训或与学校有关名人命名的路牌等。这些人文景观,每时每刻都向学生们默默地传递着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校园精神, 激发起他们爱校、建校的热情,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日常渗透,千方百计地在学生周围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以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3.加强传统文化与网络空间的融合
校内网络环境做为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隐性载体资源,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传统文化与载体的融合。一方面,古典而蕴含人文教育的版面设计。网页就像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网站版面也是一个网站内蕴张显的窗户。网站版面可以融合传统哲理名言、传统图画、圣人先哲的经典图像等等,这些富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不仅能透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让学生在浏览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德育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寓教于乐。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富有哲理的寓言,富有深意的诗谜、字谜、灯谜,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事迹,富有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等等都可以用各种形式放到网络上。这样把说教性的内容,变得具体、可亲、有情趣,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文化品位,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涛.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88-91
[2] 张耀灿,曹清燕.新中国成立6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70-76
[3] 张铤.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50-152
[4] 陈志权,温静,陈旭川.研究生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60-64
[5] 龙一平,沈绍睿.论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09,(6):142-143
[6] 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54
[7]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求是,2008,(2):85-88
[8] 彭小兰,童建军.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9,(2):131-137
[1] 赵金昭.建设和优化大学校园德育环境.中国高等教育,2004,(21):3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