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实效日益缺失的困境,传统文化做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高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与隐性教育这两者的自身特点,本文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求在解决传统文化隐性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路径体系。
[关键词]:高校德育;传统文化;隐性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其富有人生哲理的神话寓言、抒发情怀与理想的诗词歌赋、彰显人格魅力的伟岸身影、蕴含励志的动人事迹,这些无不在提供丰富德育思想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德育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研究,在新时期的高校德育中以期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一、发展教育主体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注重教师身正为范的榜样性
教师是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自身素养与德育的自觉意识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开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育人的所在责任,并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高校德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树立育人理念——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德育主体出现了前所未有地演化扩张,高校德育的任务已成为了所有教师的职责。高校德育主体因素的有效利用是隐性德育功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育人的责任所在,没有隐性育人的自觉意识,就很难主动有效地利用自己工作中的德育因素,全面作用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空间,那么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顺利开展那就只会沦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许多思想、内容至今仍熠熠生辉,对人的塑造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价值观方面如爱国、正义、天下为公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方面如“敬业”、“慎独”、“见利思义”、“义而后取”等;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外还有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在高等学校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塑造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树立起富有人文风貌的思想道德情操。
2. 正身立德为范——加强德育行为外化
教师是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作用主体,教师的自身素养与外化行为对学生德育有着重大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素养,以身立范,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受到熏染。如果教师不注意身教,即使讲的都很正确,也只是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有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而显得面目可憎,以至于德育效果适得其反。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理念、道德风貌、工作作风、行为举止往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能否被学生认同和内化。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必须在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其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开发教育载体——加强传统文化载体挖掘,注重传统文化彰显形式的多样性
德育目标的实现有赖德育载体的彰显,而德育载体的开发与运用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多年来的德育建设中,德育载体的探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广播、刊物、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等。这些载体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的高校德育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给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研究,也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是在德育中承载、传递传统文化内容和信息的形式和手段。其形式和手段存在间接性、潜隐性和庞杂性的特点,是高校德育在内容上和方式上的细化,两者的载体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同一性。
1.寓传统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文化与精神的沉淀,它包括学校历史传统、潮流思想、价值理念等一系列文化的因素。它的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育人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理念的形成都产生重大影响。它淡化了教育痕迹,有着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强化向心力的积极效应,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首先,培养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校风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影响的持续性,它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对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行为符合它的要求,自觉地抑制或改变师生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
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践行传统文化思想。校园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隐性德育的心理强化来源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的自身实践。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过程来感受自我、认识自我,并对德育思想作出理解和升华。比如: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日的纪念活动——端午节,让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屈原对国家的深沉眷念,伟大的爱国情怀,更能让学生感悟到为国家的兴亡不惜牺牲一切的执著理想。这种文化活动的德育效果比直白的说教来得更为真切,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最后,设计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底蕴校园。校园建筑、乃至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从校园中的挂牌竖匾到建筑设计命名,从名言校训到雕塑人物都能对学生产生感召作用和激励作用。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建筑采用西方建设风格,再配合中国的园林艺术,使之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古典风雅,其中广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使校园的自然风景更具有了育人的文化意涵,使学生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1]2.寓传统文化于网络之中,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功能在今天成为了最重要、最快捷、最强大的信息交互方式,倍受大学生的青睐。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加快,给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传统文化内容广阔,形式丰富,网络的出现与发展,让传统文化找到了丰富的传承与彰显方式。比如中国传统的工艺文化,其融入网络主页、页面的设置不仅能典雅其外观,更是让浏览者可以在无意识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先人事迹、成语故事、灯谜字谜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更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呈现。针对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形式丰富多彩的特点,寓传统文化于网络之中,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游弋之时,时刻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