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首先、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者的素质,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来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大家公认的道德、是非的公正裁判,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印在脑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枯燥空洞的说教对如今日趋早熟的学生来说已不起作用,特别是中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更在意的是老师的“做法”而不是“说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处处以身垂范。
其次、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情感体验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1.利用课堂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法。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年级,都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根据年级的不同特点,利用教材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认知程度、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如,历史课教师结合爱国英烈的悲壮事迹,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采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情感、领悟道理。教师通过文中的人、景、物、事,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共鸣,在感情感染下,油然乐其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其他各学科也要坚持“文道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的作用。2、集体活动法。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多年被德育的实践所证明过的有效方法。
2.行为践履法。引导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去,在服务与社会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如,最近几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共同倡导的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行为践履法的最好例证。
3.情感体验法。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生活,如参加长途拉练,参加劳动,在贫困地区过暑假等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种做法无论国内国外都普遍受到重视和欢迎,搞得最好的是日本。
4.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浓厚德育氛围。俗语说:“近朱者亦,近墨者黑。”环境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高尚品德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一认识,学校德育管理要坚持抓好校园文化活动。如:每周一次的升降旗与晨会;每周一次的团队活动;每周每人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班级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等。另外,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体宣传校内好事新风,抨击不良习气。还有学校、班级的国旗、校训、班训、名人名言、警示牌统一制作统一格式,统一张贴。校园花草树木要修剪整齐、排列有序;校内卫生保持洁净,环境优雅等。
最后、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形成“三位一体”德育体系。
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生的长期的过程,必然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学校德育管理要努力创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德育条件,形成德育网络,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成败至关重要。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同时相互补充,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仅占领时空不同,而且在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上也各具特色,不可相互代替。学校教育在导向明确、组织严密、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家庭教育,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血缘关系而带有强烈的感情因素,父母身教和个别施教的方法,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个性。但家庭教育受家长素质的制约,存在随意性、自发性等特点,甚至有某些负面效应,需要及时加以引导。社会教育以社会为背景和场所,天地广阔,更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但社会教育中,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共存,难以控制和筛选,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常常会受到社会上流传的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冲击,致使学校教育失效,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网络的建立,有利于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增进彼此的了解,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识,在导向一致的前提下,协调合作,向青少年一代实施社会化的综合教育,积极创造一个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德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增强德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具体说,一是德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德育教育要与人格教育相结合,人格是人的性格、气度、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软任务硬指标化,建立健全一整套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学德育教育向纵深发展,使教育能够真正走上推动科技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2]李爱.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3]贾义平.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4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