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拜金主义在我国现阶段的价值观念中已有广泛的市场,反对拜金主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道德环境非常必要。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拜金主义的实质、根源和危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拜金主义的思想侵蚀,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拜金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持拜金主义观念的人认为:“在社会上,无钱万万不能”与“金钱至上”等。如今这种
价值观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已在社会上变的盛行起来,它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为当前的教育带来了许多难题,甚至影响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价值选择,走出某些误区,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谈谈当前拜金之风盛行背景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一、良好的社会氛围就是对孩子直截了当的教育社会现实生活是中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养成健康道德品质的沃土,在合力型教育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是所大学校,也可以说是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公民都在进行着表演,这里面就有正面的教源,也有反面的教源。孩子们是社会生活的成员,他们的天性需要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交流情感,形成乐观、合作、诚信、积极、主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健康人格和进取精神。惟有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人类本能的有这样的能力,人类从婴儿时就开始了从环境中学习体验,学会理解由他的感觉传递给他的信息,且这种本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的,除非受到外在的压抑和剥夺。然而,当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天真烂漫、非常可爱的孩子在环境的熏染下,逐渐变得越来越懒惰、不负责任、不爱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甚至患心理疾病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反思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到底什么地方出错了?
在现代社会里,一方面,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教育成才成功的固着和刻板观念、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成人化等等,构成了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完全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更为重要和复杂的环境,且这种环境的教育往往是隐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往往忽视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从环境中学习。面对信息社会冲击下少年儿童的各种不适应、甚至失去其本真的现象,我们应该找出不适应的环境因素,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条件与环境。为此,我们在注意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时,更需要对整个社会(区)这一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隐性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协调大众媒介与少年儿童的关系;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发挥主要媒介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制定少年儿童媒介保护的政策、法律,完善少年儿童媒介保护的技术;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少年儿童的媒介教育;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建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监护和支持系统,把对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隐性和显性的知识形态进行恰当的加工,用一种适合于应用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大家庭氛围。
二、家庭教育是孩子们养成健康道德品质的摇篮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德育更是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人人都承认并接受的观点。但是,父母应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却不是人人都考虑过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家长主要是孩子的“人师”——做人的老师。许多家长,只想到了“教子”的一个方面——口头说教,而忽视了自己每日每时的一切言行,这都是最为重要的“活教材”、“活样板”。孩子的眼睛从小就观察着父母、长辈的行为,孩子的耳朵从小就听着父母、长辈的话语。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烙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不但在看、在听,而且要模仿、在学习,往往成为父母长辈惟妙惟肖的“影子”。
“正人”先“正已”,教子先“修身”,是古已有之的良训。孟母教子、岳母刺字、毛泽东教子、陈毅教子,多少感人的家庭德育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堪称家庭教育模范的马克思和燕妮,以自己的崇高品德、思想情操熏掏影响着孩子,使孩子都成为品德高尚、学有专长的人才。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生活在“我”字当头的心态中;有的孩子积极为集体做好事或帮助他人。但家长怕累着孩子,就明白告诉他,或暗示他,“不要傻干”;在荣誉问题上,家长怕孩子吃亏,让他去争;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是帮助分清是非,而是护短等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产生不好的影响。家长本人不关心他人利益,不关心集体,对事业、对工作不负责,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等也在给孩子上相反的教育课。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更多的情况是家长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这应该怎么办?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办法:一是家庭成员互补法。即利用家庭成员的互补关系,弥补单个家长示范性的不足。比如,某位家庭成员在勤劳节俭方面有优势,就由他副食孩子多参加劳动和管理家务;某位家庭成员在钻研学问、钻研技术方面有优势,就由他在刻苦读书、积极进取方面多帮助、影响孩子。有的孩子在品格方面吸取了“父母之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反映了互补影响的效果。二是坦诚分析法。父母长辈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缺点,由于积久成习,一时难以改正,就应在严格约束自己、努力改正的同时,坦诚地向孩子说明自己的缺点,不应效仿,使孩子从思想上明辨是非,在行动上有新的追求。孩子比父母做得好,应充分肯定,并表示愿意向孩子学习。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家长年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使孩子更信赖家长。如果孩子的是非界限模糊,贻害无穷。
三、学校教育是净化孩子思想的主阵营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要讲究科学性、策略性,要围绕德育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贯穿在所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