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国际经济学课程如果不能和实践或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的学习,而只采用的单纯灌输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基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的实践,针对该课程教学模式中的现存问题,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角度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国内外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板块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
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中国际经济学课程是一门主干专业课,并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否
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 “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素质,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有限的课时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我们这门课程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 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
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2. 国际经济学对数学和英语的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数学在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去的时候,能够抽象地表述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学中大量采用了数学模型的论述方式,这
自然要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高等数学知识。
同实事进行联系和阅读原版经典时,对英语的要求也较高,并且这本课程在很多院校都已经列为双语课程或全英文的课程,所以对英语的要求也较高。
3. 国际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
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暂时并不熟悉,由此也给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很大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程序往往是直线式的,比如:在讲比较优势理论时,由于课时有限的影响,所以教师直接把比较优势的含义、判定方法、理论模型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却缺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课堂参与度的重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或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几乎都遵循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三部曲。教师在课堂上多以单向传授理论模型为重点,缺乏与学牛思想的交流碰撞,考核评价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内容以知识测量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能力获得无从考察。
2. 教学内容重复、层次不清晰
国际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与有关课程的内容重复。国际经济学同《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两门课程有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复。
(2)教学层次不清。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普遍开设,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却大同小异,本科阶段的授课难度大幅提高、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授课内容却并没有太多变化,这对各阶段的教学效果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生对数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难
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大量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标、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和其经济学涵义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
4.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国际经济现实的验证,因此,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资源的更新不及时
从原则上讲,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动态变化的国际经济现象,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国际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现实环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一名教师通常要面对班上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本科生,加上课时有限,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上“一刀切”现象严重,教师对于教学资源(教材、教案、案例库等)的更新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老化、教学质量下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