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工匠精神",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等中职农林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重要性;措施
0 引言
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让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职学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需要让学生形成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切实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需要加强自己的学习与积累,以身作则,培育一专多能,以双师型的素质与要求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引领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技术工匠人才。本文将对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农林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措施。
1 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本身对农林专业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企业需要更具专业性的毕业生,从而使中职农林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状态。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 职位的上升潜力不足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经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即使能够获得从业资格证书,也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业务的操作中去,尤其欠缺突发业务的应对能力,因此产生挫败感,导致有些人逃避现实,转岗离岗,影响并降低了最终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有些人勉强能按部就班地继续从事农林工作,但因工作不认真或不敬业而导致上升空间远不及大学毕业生。这样,他们今后的就业问题就会受到影响。
1.2 求职对口稳定度缺乏
通过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中职学校的农林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职岗位契合度不高,缺乏理想状态下的稳定性。有的学生在农林岗位实习期间,觉得工作辛苦,整天和农业、林业类工作打交道,枯燥繁琐,导致毕业后不想从事农林工作,最终选择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干脆待业在家,不思进取。中职学生求职对口稳定性有些缺失也影响着就业的前景。
1.3 中职多数学生缺乏执着精神
当工艺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时候国内几乎是没有相关技术资料可以借鉴,这些挑战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技术和经验,更需要100%完美的执着精神。中职学生今后工作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具有时代领军的工匠,就在于面对困难时的那份执着精神。“吃技术这碗饭的,就是要突破、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发扬工匠精神,使‘中国质造’‘中国智造’赢得国内外人士的信赖。”而现今中职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林专业学生,他们在面对困难、面对技术难点时的执着精神还是略有缺乏的。
可见,中职农林专业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农林教育中,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中职农林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措施
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中职学校的农林专业教学活动需要以工匠精神培养为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改革问题,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1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工匠精神"
行动导向教学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检查、评价不断发现问题、提升技能。比如在《土壤结构性》这一课【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第3单元任务二】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纯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初浅地了解土壤结构性的理论知识只是作为工匠的一种简单的理论知识储备,很多学生很容易满足于“我只要了解就行或只要差不多就行”这样的层次。学生这样的心态不利于他们在专业技能上做到精益求精,无法有效养成“工匠精神”。如果在教学的时候采用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每一个探究细节,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探究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先用PPT播放各类型土壤结构体的图片,然后将学生自制的各类土壤结构体模型分发给各小组,请各组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结构特点”的表格填写,最后再组织学生上台来介绍“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结构特点”,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介绍,看谁能更好、更稳、更精确地进行表达。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到用心上课,用心学习。不忽略一个简单的动作正是“工匠精神”所不懈追求的。
2.2 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我们认为,传统教育目标的转变需要从中职学生入校便着手转变。让学生能够在整个学习期间逐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将其首先融入至教育目标,继而开始进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养。一是对学生职业目标的设计与规划。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毕业后从一名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向高级管理人员的打拼意识,二是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类专业设置和专业内涵对于初中刚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学生由于环境的转变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做好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通过讲座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以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学校相关专业概况,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中职相关专业的感性认识。
2.3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
在我国,受新课改的影响,传统教育观中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定义产生了变化,教学课程本身具备了更高的操作要求。比如在教学“农业害虫防治”过程中,通过学习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咀嚼式口器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也知道了咀嚼式口器的防治方法:生产上可采用具有胃毒性、触杀性较强的农药喷在植物表面;或将胃毒农药制成毒饵,使药剂随昆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而致死。如敌百虫、敌杀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刺吸式口器的防治方法:生产上可选用内吸性强兼触杀作用的农药,使昆虫吸入含有药剂的细胞汁液而中毒死亡。如氧化乐果、避蚜雾等。当学生初步具备了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里盆栽植物园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模拟农民的角色,每人背着一台背负式农药喷雾器械,对校园植物进行模拟喷药杀虫。要求学生在模拟操作时能精准对位,一丝不苟。这样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理论知识,也相应地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技能培养中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