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赏识教育在高职软件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在高职软件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互联网 sk010 | 李新良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赏识教育、现状分析、应用技能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本文针对现高职学生的现状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探讨了赏识教育在基中的应用。高职软件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教师应采取赏识教育,多加欣赏、扬长避短,使学生人人成才。

  关键字:赏识教育、现状分析、应用技能

  引论

  赏识教育, 就是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 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 尊重个性, 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对于高职高专中的学生更为重要, 因为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往往学习成绩不佳, 自律性不强, 甚至经常被老师训斥和责骂, 失去了自爱、自信和自尊。到高职高专学校后, 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 他们就会和过去一样, 我行我素, 破罐子破摔。

  一.现高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1.学生生源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在各类院校扩招以及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高考成绩差距巨大,学习习惯差异悬殊,高职学生的个性与普通大学生个性不尽相同。从高中跨到大学, 没有了高中时代的紧张和急促, 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对学生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实是: 学习环境宽松了, 学生的学习却迷茫了, 失去了应有的方向感;学习态度不明确, 学习氛围不浓。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80、90后, 而且独生子女占多数。安稳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现在学生在思想上的懒惰和求安逸。

  学习再也不像以往那样被看重。

  2.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有其显著的共性。面对高考的失败,看到高职院校与大学院校的巨大差异,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从紧张而学习压力繁重的高中,突然来到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己支配学习和生活时间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养成懒散的学习习惯。

  3.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高职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学习上的困难和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心理状态;面对家庭的贫困和生活上的困难,又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对恋爱和失恋的苦闷,往往情绪波动很大。一些学生自认为他们进错了门,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成为正式本科生,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社交能力弱、才艺缺乏,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

  征对这些现象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以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厌学? 这种厌学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的原因吗? 以及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何种对策加以疏导和解决?赏识教育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赏识教育

  “赏识”是一种心理认知,是一种可以萌生尊重感与认可度的感情基础。从教育学角度讲,每一名学生都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可培育体。教育的真正成功,就在于让被教育者“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教育者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存在的潜能,唤醒其原本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 其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对每名学生的成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赏识能催人奋进。

  毕加索是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加索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 对数学却不感兴趣, 上课对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在老师眼里是一个智力低下, 无可救药的孩子。母亲也觉得毕加索给她丢了脸, 让她无脸见人。父亲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 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 你是个绘画天才, 你可以去绘画。父亲的鼓励使他找到了自信,使其绘画天赋得到充分展现。赏识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阳光, 对于培养健康的人格, 挖掘孩子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高职软件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看,赏识教育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软件专业的人才分析

  我国IT 服务人才呈现“橄榄形”,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都非常少,而处于产业中层的工程师极大膨胀。一边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软件专业毕业生,一边是众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IT 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细化,要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即高端人才最少,中端较多,低端人才最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觉得很茫然,毕业时发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距甚远,培养层次不清是很大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到自己基础差,学不好,故不愿意学习了,高职软件人才的目标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即金字塔中的低端人才。其实培养金字塔最低端的人才,既使基础差点,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能让软件专业的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的。

  从软件开发流程来看,相关的岗位有:系统架构师、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软件需求人员。其中需求量大,且层次较低的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需求分析员等技术类岗位是适合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要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编程技能,能熟练使用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软件开发规范,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能进入IT 领域从事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服务、销售等工作。从技术岗位上来分析,从事IT领域工作,并不要高深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英语能力。本文已经分析到现阶段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以前差了很多,高职生的学习动力也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分析出每个岗位的基本技能点,采用赏识教育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徙教学模式,将岗位的知识分析应用,让学习毕业就相当于出师了,并同时能从事多个岗位的就业。

  四.赏识教育在软件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征对现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合格的软件人才,采用赏识教育法,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从建立教师威信入手,增强运用赏识法在项目教学中的有效性

  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要有积极的学生观,要真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人格,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失误,信任学生有完成项目的能力,与学生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认真负责,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教学作风民主;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提高。总之, 要以民主和谐师生关系为前提,以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为关键,在学生中形成威信,增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赏识法的有效性。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主办。获奖情况:黑龙江省数届科技期刊编辑奖,主编奖。 《口腔护...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刊物。本刊以反映广播电视领域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广播电视新技术为...
菏泽学院学报《菏泽学院学报》
《菏泽学院学报》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36/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教育教...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杂志,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310/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区...
中华肿瘤防治《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与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杂志,季刊,于200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学会;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