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巧设提问的情境,激起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很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由被动变为主动。要激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兴趣,就需要巧妙地设置提问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一些矛盾让学生分析解决,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例如:某位语言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置提问情境的,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中谁能在停止运动的情况下继续漂浮在水面上?”学生们纷纷回答:“不能!”老师话头一转,“可是,在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里,我们在停止运动的情况下,不仅可以继续浮在水面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躺在水面上阅读着书报呢?”“老师。死海在什么地方?”“老师,这种神奇的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这位语文教师巧设提问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特定情绪,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推动着学生钻研问题。
3.让学生在教学提问中喜尝成功的滋味。
中学生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一个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时,要面对着老师和众多的同学,若回答正确,他的心理就得到欣慰和满足,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在设置教学提问时,要有意识、有准备的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有选择地安排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要多创造机会给每一位回答提问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尤其对于性格孤僻,学习上又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久违”的成功确实太重要了,教师在设置教学提问时,可创造一些低起点的成功机会给这些学生。俗语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形象说出了成功与精神状态的关系。一个学生在众多的学生面前通过答题获得了成功(或许是低起点的成功),但这一次成功往往会成为争取新成功的强大动力,在这强大动力逐使下,学生们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4.课堂提问要注意鼓励性,保护学生良好的心态。
有实验表明,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受到充分的鼓励,学生的能力可发挥到80~90%。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不可能确保回答课堂提问的百分之百的准确率。当学生回答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或回答出现偏差时,教师也应该给予他积极地评价。例如:一位学生回答提问不正确,教师请他回到座位后,和蔼地说:“也许刚才×X同学太紧张了,但我想,能主动回答课堂提问就证明了××同学是积极思考问题的,希望×X同学在下次回答课堂提问时可别太紧张了。“老师的一席话鼓励中带有鞭策,成功地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为下一次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奠定了良好的心态。
5.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预设要有这样一个流程:精心设计——课堂实施——课后反思——再设计——再实施。让提问的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要重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情趣横生的语言,能使课堂智能活动活跃,学习情绪融洽,师生都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中。教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循循善诱的言语,可以营造一个春风拂面、赏心悦目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进行课堂提问,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敞开胸襟,在老师面前闪烁着自己思维的火花。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不可等闲视之,若及时排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就可以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课堂提问像艺术之花绽放,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很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李怀志/黄道明
2.《反思备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孔凡哲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