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作者亲身实践的课堂,讲述了理想课堂的构思、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特征与方法。读来颇有启发。
关键词: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洞察事物、想象事物
课堂是教学相长的热土。学生渴望的,课堂里有。这样的课堂才显生机。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肖川先生曾如此描述理想课堂: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若课堂步入了这样的境界,我们就有希望收获教育的最大效益。我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孕育理想课堂的元素,深得学生喜爱。
引导思考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美国教育家爱德华兹告诫我们:“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我在教学实践中,牢记着这句话,对每一堂课都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把课上即刻想到的问题或形成的观点及时说出来,助推他们学得精深,催生新的知识点。
我在教初中生物“食物链”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了教材上这样一份资料:
在美国北部的一个小岛上,20世纪初,居民们为了获取更多的昂贵鹿茸,绞尽脑汁保护鹿群,对狼大肆捕杀。 随着狼群的消失,病鹿不能及时淘汰,幼鹿不会遭狼叼,鹿的数量急剧增多,在短时间内总数超过10万只。结果,森林中的树木、草地遭到严重破坏。接下来的灾难又降临到鹿的头上,疾病和饥饿使鹿的数量迅速降到4万只。
学生读完资料,我问他们:人们刻意保护鹿,为什么鹿群不能平稳发展?大家经过讨论得出:原因是当地的人们破坏了食物链,小岛上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是典型的人们好心办坏事!全班汇总完毕,我点拨道:人们常说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前提,在很多地方是保护食物链,让我们把上述教训作为以后做事的注意点吧!
这时,一位学生举手说道:“我觉得狼与鹿之间有互补关系。”我一阵惊喜,请大家讨论:为什么狼、鹿这两个被称为“你死我活”的两个群体存在着互补关系?大家对“植物→鹿→狼”这整条食物链分析、研讨,终于明白了狼、鹿之间吃与被吃是显性关系,共同维护生态平衡是隐性关系,人们对鹿、狼两者不能偏废,必须共同发展,才能呈现和谐局面,维护生态平衡。这就是狼与鹿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上述环节中,我主动“隐退”,让学生演“主角”,在学生灵感出现的一刹那,唤醒他们内在的潜能。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教材上“食物链”的原有知识,还运用这一知识深入思考,生成了新的智慧。
尝试设计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德国学者顾立德中肯地提醒我们:“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能常在收获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提升能力。
我在教初中生物“水中的动物”这部分内容时,布置给大家一项实验作业:探究鱼的各种鳍分别有什么功能。这下学生可来劲了。设计方案时,有的说:买来生命力强的鲫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的鱼逐步剪掉它的一种鳍,看它在水中的表现;有的说:用鲫鱼,把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先给实验组的鱼所有的鳍都绑起来,再逐步放开它的一种鳍,看它在水中的表现;有的说:用鲫鱼,把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的鱼先后绑住它的一种鳍,看它在水中的表现。……这些方案中,究竟哪种最好?我让大家讨论,他们得出:剪鱼鳍会导致鱼失血、疼痛,生命力减弱,不利于探究;先全部绑鱼鳍后逐步放开一种鳍的办法,鱼的受伤程度也很重。大家采纳了上述第三种方案。实施实验时,大家注意了推敲方案时一些同学已经意识到的“减少鱼受伤有利于探究”的实际情况,操作时尽量用力适度、绑缚得当,顺利做完了一次完整的探究实验。
经历了上述实验,同学们领悟到:科学探究原来也不是神秘得高不可攀,只要勤于思考,用心钻研,不怕挫折,就能有所发现。
适度拓展 提高洞察事物能力
教师上完一节课,若大部分同学对课上研讨的内容都完全理解了,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我都学会了”,课后就会抛之脑后。若课上教师适度拓展教材内容,很多同学就会在课后回味课上提及的话题,继而思考,自然而然地对该学科产生浓郁的兴趣。这是最理想的教学互动之一。
我在教初中生物“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时,作了适度拓展,向学生介绍了“生态文明”这个新名词——
我国政府对地方官的考核,现在已在以前主要以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基础上,增加了“留住青山绿水”这一项,“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及相处状态的内容。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时达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的有机体中,生态文明更体现基础性和普遍性,类似于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成分。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靠天吃饭,改造客观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微乎其微。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改造客观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胁,使地球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人们见到的酸雨、海洋赤潮、河湖水臭、矿藏开掘毁坏地表植被等,都是侵蚀生态文明的罪魁。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及其资源、环境已难以维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文明催人警醒,也引领人类走出发展的死胡同。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基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加大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难以为继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