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交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该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项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的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在这一新的理念下进行教学,我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两者很好的融会贯通,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明显的体现。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促使人们去干那件事或努力去完成任务。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控制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它既不是一时的好奇心也不是偶尔有兴,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电子表格“数据与处理”一节,课前,先播放我国水资源情况及居民生活用水统计表,课上提出问题:1、统计本地区用水情况(根据课本改编,较容易)2、计算并绘制图表(由课本延伸,有难度,培养创新能力)3、你能使用几种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联系实际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用电意识。
二、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出的特点是以布置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即把教师所要教的知识目标融入任务执行过程中,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以一个任务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有机连接起来,并且各个任务之间要有循序渐进的梯度,一环扣一环,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之中探索、研究,从而达到学会新知识的目的。
举例: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要求学生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
第一步:确定主题。各小组讨论,确定出每个小组的作品主题,有的是家乡的风光为主题,有的是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
第二步:搜集材料。小组长协调进行分工,在网上搜索需要的材料,如图片,文字介绍等,待用。
第三布:确定架构。小组内讨论完成,作品的首页的设计,索引页,各张幻灯片的超链接等。
第四步:小组展示。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展示并进行解说,其它小组成员对其进行点评。
第五步:评选优秀小组。该环节以学生自评为主。
第六步: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好作品的优点,其它作品的不足之处。
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团结协作中提倡讨论、交流,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使学生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在这一教学过程之中,自始至终贯穿的教学思想是: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小组中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既有动手能力强的也有比较内向的,既有信息技术水平高的,也有比较弱点的,然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完成任务,拿第一,他们会团结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带动每个人的学习热情,这就很好的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