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使用得频率高了,磨损得厉害,往往就模糊,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我们从最普通的意义上再明晰一下。 “发现”,①动词。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②动词,发觉。 “创新”,①动词。抛开旧的,创造新的。②名词。指创造性;新意。
“发现”与“创新”,都是内涵丰富的大词;教育的“发现”与“创新”,更是凝聚了天下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020年,我们将要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社会。当前,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培养富有发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学生。
发现,然后创新;创新,然后发现;这两者互为因果。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创新的手,两者应当是协调的。这组关系落实到中学语文课堂,就具有了自身本体的特征。
一是,开拓性的发现与创新,对中学生来讲,需要他在专门的领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十分浓厚的兴趣,语文是学习母语及母语文学,所以,对语文学科来讲,发现与创新的门槛并不高,没有多少困难。
二是,语文的课堂的发现与创新,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文学领域,语言的领域需要谨严,文学的领域需要新鲜的识见。语文课程主要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阅读,见仁见智,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妙解,而且允许错位解读,甚至允许误解,只要体现出解读、批评的智慧来,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写作,每一次都要有发现和创新,才能让人怦然心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堂应当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一个主要阵地。
语文的发现与创新,要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应当是“语文学科的问题”。
第一,它是语文学科的,而非遗传学、考古学、非金属材料的,也不是文学史的,也不是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语文学科的特征,是新课标和高考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着力于培养和深化中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种能力(引自2008 高考大纲)。在各种题材文本阅读、各种体裁写作以及字、词、句、语、修、逻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深化和应用上做文章。
第二,这个“抓手”应当富有可操作性,在实践层面上既让老师便于引导和校正,又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既与高考、一般考试接轨,又便于让学生最终形成一种思维的态势和习惯。这个“抓手”应当是“问题”,教师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发现与创新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和发现,体现自己的创新性。对同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譬如,对《雷雨》中周朴园、繁漪两个人物的解读,由把周朴园当作一个单纯的凶狠、虚伪、刚愎自用的资本家来解读,变成一种对其人性的复杂性的解读;繁漪,雷雨一般的性格,雷雨一般的力量,由一个配角,恢复其主角的本义。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多层次解读,譬如,“春来草自青”这个话题,可以从“遵从规律,自然而然”的角度来解读,也可以侧重“春”或者“自”来解读。甚至包括灵机一动的联想。譬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盛赞一学生发现黛玉之父林如海,“如海”二字典自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种读书学习的发现,在学术上都有价值。
发现和创新有层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至少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解读。
第一,中学语文的发现与创新,过程高于结果。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大部分是人类已知的知识和问题,不是硕士、博士、专家们面对的未知的知识和问题。中学课堂,要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不停地发现,不停地有创新性的表达,最后,可能还是抵达一个已知的结果。这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有了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性要高于结果。为什么?过程生成能力,在当前语文学习普遍地陷入技能熟练化的泥淖里时,发现和创新因素的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看待知识的眼光、解决问题的双手。这种能力的累计,如果能够充分地对该种方式进行深化训练,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这个习惯的意义高于其他,它影响的不仅是语文学科,而且会波及到其他学科,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
第二,中学语文的发现与创新,要坚守“理性”的立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最大领域。阅读,是可以个性化的,但不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一是,学生年龄小,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不深入;二是,经典的、富含人类智慧的文本,不一定好读。这就必须确立一个理性的立场,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创新。写作,在一再降低审题门槛的同时,不要忘记无论审题、立意的要求多么宽泛,它也是一个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要求,不可以天马行空,想说啥就说啥。而且,在课堂上的回答,在试卷上的回答,也要仔细地审题,明确题目的内涵,审慎地解读、回答。“理性”是人文主义的核心,也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提升语文素质,必须提升语文理性。从大的方面来讲,“语言,乃存在之家。”汉语言,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上的存在之家。将理性灌注到语言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发现和创新灌注进汉语的角角落落,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
第三,中学语文的发现与创新,要有学生可操作的重点,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和创新。语文学科很大,除了课堂学习,课外的阅读与写作(甚至文学创作),也应当包含在语文学科之内。学生学习,是需要激赏的,教师得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也就是要让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有价值。对语文学科来讲,我想可以借用杨义先生讲怎样来研究文学问题的做法,一是,多次重复出现的问题,一定蕴含着规律;二是,非常精彩的地方,可能有浓缩的规律。譬如,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考场的优秀作文,其中相同的部分很多,这些相同的部分,有可能就是规律,既是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考场应试的规律。这些发现和创造,有些就超出了“已知”的范围,是真正的“从无到有,从旧到新”,如若转化成现实的训练,它就是成绩增长点,也是对发现和创新的学习方法的一种鼓励。
语文的发现与创新,还需要营构一个环境,特别是需要创设一个宽容而友善的课堂环境。发现与创新之火苗,到处都有,但自生自灭甚至被扑灭的很多。擦亮课堂的发现与创新,教师提出一连串的开放性较大的问题就可以,但保持一个富有发现和创新的课堂不是个容易事情。因为传统的力量最深刻地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教师希望学生的回答走到他预设的轨道上,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一个权威而可信的答案,应对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老师的创造精神,设置富有开放性的而且有价值的题目,宽容学生的出格的奇思异想,对错误的解读批评要适度。也就是老师要尽量地平等地对待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点。我们需要学生中正而典范的问题答案,但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学生的现实解答,而且要积极回应,这是教育的理性。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既要明晰权威主流话语,又要明白纷纭的众说,并进行积极评价。肯定学生的独创性,又要做出一定的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要合法、合理、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