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课题实验已经两年有余,在自主学习、外出培训学习、校内教师合作学习的前提下,围绕语文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成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我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享受者。
可是,进入初三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走进了瓶颈,难以突破。如何给学生注入合作学习的动力,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
合作学习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是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探讨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要完成这一学习目标,学生必须以自己原有认知和见解作为基础,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通过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可是,部分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反而找到了一条学习的“捷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细心观察、小组调查等方法,重点锁定这一部分学生,课前询问他们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检查他们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在意识到老师关注他们后,他们开始重视自主学习。这时,我分组或一对一的耐心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而这一学习效率的提高又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同时,我又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嫁接到其它学科。现在,看着他们轻松自信的投入每天的学习,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幸福。
二、学会交流倾听,达到知识共享。
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交流中,我要求学生用清晰、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声音要适当,组内要关注弱者。在初二时学生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交流习惯。倾听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是我始终不敢松懈的教育内容之一。
满足于学生课堂中的“认真状”,抱怨学生考不出优异的成绩。困惑着我们许多的教师。思考其原因:我们错在将“倾听”与“听课”间画了等号。
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括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说不仅要能听,具备听的先天条件,还要会听,听得懂。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学习。
1、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倾听注意。
事实上,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力分布情况也不同。因此,备课中,根据学习内容,从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出发,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趣味化以吸引学生的倾听注意。我在教授《藤野先生》一课中,在学生感悟文章,自认为达成学习目标时,我提出了“1900年——1926年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中日关系又如何?”两个问题。“国情是怎样的?”“中日关系?肯定特僵。”“这与文章有何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倾听注意马上就被紧紧地吸引过来。新奇、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参与欲望。合作学习又被推向高潮。
2、优化学习氛围,提高倾听品评力。
倾听品评能力是指倾听者对倾听内容进行欣赏、理解、判断、创新等处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倾听品评力,学生的倾听能力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判断。在《不一样的幸福》的阅读指导中,学生对“他把玫瑰塞到母亲怀里”一句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用“塞到”而不用“送上”或“递给”?而对于这句话,我也没有关注。“有问题找学生”,我把问题又抛了回去。各组讨论的异常激烈,短短一分钟,各种解释层出不穷。对于学生的种种解答,我并不十分满意。就在我将要收尾时,两名学生从容的走上讲台:“下面我们俩将当时的画面回放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他俩吸引过去。一分钟的组内交流,30秒的场景再现,瞬间解开了弥漫在教室里的困惑。其实,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就一定会认真去思考、讨论,他也一定会认真倾听组内、班内同学的意见,并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倾听中创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每节课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将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每一位组长都经过了我的指导培训。合作探究前检查自主学习成果;合作探究中组长精心安排发言顺序与评价者、观点补充者、意见总结者等。而一对一的两名同学则互相监督倾听笔记的完成情况。有自主学习做保障,又有合理的发言、评价、总结的“潜规则”,每一位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都异常的积极,一次次思维火化的碰撞更激发了他们深入探讨的激情。一篇文章学完,学生的课本中写满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位学生都以此为荣。因为那不仅仅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还是他们会学语文的证明,更是他们交流、倾听、合作、探究、创新的成果。
三、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激发学习动力。
我们知道合作指的是愿意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合作者把彼此看作是相互依赖的群体,有积极的感应力,并表现出更多的互助性。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挥的就是合作者间的依赖性、感应力和互助性。但是,如果我们将合作学习停留在小组内部,那么成绩进步大的肯定是中游或中下游的学生。组内的尖子因缺少了对手,成绩就很难有所突破。因此,小组间的竞争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组竞争内容:每组4号完成课文朗读的展示;3号完成重点词语的讲解;2号完成语段的翻译;1号是每个环节的补充者。依据每位同学的表现給个人、小组分别记分(每一门学科的记分都是学期评优的重要依据)。当然,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讲解的机会,根据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的多少、重点与非重点等设计3——5个发言机会。这样的设计,使每个小组内的每一名组员都有不只一个的竞争对手,小组间也形成不同层次的竞争。其它课型也灵活的运用这种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