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薄弱点、块、科?一方面,靠学生自己时间的调配,注意适当倾斜;另一方面,老师要主动帮助解疑答难,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理顺知识关系,纠正模糊认识。使学生扬长补差(补薄,补漏),提高总分,争取提升升学层次。
3、变薄:
(1)华罗庚“薄厚互变”读书法
华罗庚是誉满全球的著名数学家。仅有初中学历的他之所以能够卓然成家,与他在读书时创造性地运用了“薄—厚—薄”的“薄厚互变”读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句成语:厚积薄发。
“薄厚互变”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这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都要彻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条定理,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什么,在证明中是否涉及到另外的概念和结论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别的概念和结论,就应该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懂就追,追根求源,不搞清楚,决不收兵。这样一来,本来一本不太厚的书,追到后来,内容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能就变得相当厚了。这就是由薄到厚。
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这仅是读书的第一步,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步,就是再由厚到薄。读一本书,不是仅仅把个别的概念、个别的定理弄明白就可以了,还要能够进行分析归纳,抓住主要的本质东西,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后,就会感到,真正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原先很厚的一本书,到这时候,就像变得相当薄了。譬如读了高中以后,再回过头想想以前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虽然也有那么几本,但现在经过一归纳,还有那么厚吗?没有了。这就是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这两者并非不相关涉,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由薄到厚这一步,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进一步。反过来,如果只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么书读得越多就会越麻烦,就会附入书堆的烟海之中而茫茫然毫无头绪,同样不可能真正把书读懂读通。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这样不断地“薄厚互变”的读书,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点?不错,这么读开头也许要慢一点,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练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硬工夫,那么看同类书时,在认真攻读一本之后,再读其余的几本,就会发现,这部分原来自己已经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实际和第一本书上读到的完全一样,其中真正新的、需要学的东西就剩下那么一点点了。这么去读。不就快得多了么?所以,用这种“薄厚互变”法读书,乃是先慢后快,慢中藏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高三学生如何将数学学科变薄?
利用高三的第三轮及回归基础阶段的自主时间,通过看讲义、看练卷、看考题、看课本、看笔记,进行由厚到薄的收缩性复习,对每一个板块的主要知识(定理、性质、公式等)、规律、方法,误区(易错点)等整理成几张纸。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构建学科体系、结构、框架和网络。好象形成了学科地图,加强了知识与方法的记忆,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系统。
在此基础上,安排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备课组分工落实,拿出一份具有指导价值的考前指导资料。
这样,经过学生回味、矫正,整理,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启发,补充,再由教师引领,指导,点拨,学生那厚厚的书本,高高的讲义,沉沉的负担,能不变“薄”吗?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分配好复习时间。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着三个字,充分的利用好时间,作好最后的冲刺,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